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在健康查体中发现血尿酸水平增高的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中、老年人患病率更高,男性又明显高于女性。国际上将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 2 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
痛风是体内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疾病,通常都存在高尿酸血症。尿酸(UA,uric acid)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为三氧基嘌呤,呈弱酸性,各种嘌呤氧化后生成的尿酸随尿排出。因尿酸溶解度较小,体内过多时则可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关节、尿路,便形成痛风或尿路结石。
高尿酸血症不仅与痛风的发生和发展直接相关,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和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血症专家共识》把血尿酸:男性≥420umol/L(7.0mg/dl)或≥女性360umol/L(6.0mg/dl),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应该同时进行饮食和药物治疗、使血尿酸长期控制目标:SUA<360μmol/L(痛风者300<μmol/L)。
无论痛风还是高尿酸血症病人皆需要控制嘌呤的摄入,即进低嘌呤饮食,那么那些饮食是低嘌呤的,那些是高嘌呤的呢?
嘌呤主要存在于富含核酸的物质中,比如鱼类、虾类、贝类,动物内脏(脑、心、肝、胰、肾等),酵母、蘑菇、木耳、花粉等等。
在每100克食物中,含有嘌呤100~1000毫克的品种有:动物的脑、心、肾、肝及鹅肉、鸡、小鱼干、乌鱼皮、乌贼鱼、鲨鱼、鳕鱼、海鳗、海参、带鱼、沙丁鱼、蛤蜊、牡蛎、干贝、蚝、贻贝、鲢鱼、鲤鱼、鱼子、豆苗、黄豆芽、芦笋、菜花、紫菜、香菇、鸡汤、酵母及酒类。这类食物对无论处于急性期抑或缓解期的痛风病人均属禁用食品。
在每100克食物中,含有嘌呤50~100毫克的品种有:虾、螃蟹、豆类、豆腐以及笋干、金针菜、银耳、龙须菜、菠菜、蘑菇、芦笋、花生、腰果、芝麻等。凡属缓解期的病人,可从其中选用一份动物性食品和一份蔬菜,但食用量不宜过多。
在每100克食物中,含有嘌呤50毫克以下的品种有:大米、大麦、小麦、燕麦、高粱、玉米、马铃薯、甘薯、通心粉、淀粉、鸡蛋、鸭蛋、皮蛋,牛奶、乳酪、冰淇淋、汽水、巧克力、可可、咖啡、麦乳精、果汁、茶、蜂蜜、果冻,以及杏仁、核桃、榛子、糖、果酱、蜂蜜、植物油、苏打水。这类食物痛风病人可随意选食,不必严格控制。
酵母中含有较多的嘌呤,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发酵食品,比如馒头、面包、酸奶、奶酪、甜酒、啤酒、果酒、腐乳、腊八豆、酱油、豆鼓、豆酱、红曲鱼、红曲肉、红茶等。
从酵母嘌呤含量来分析,每100克干酵母含嘌呤高达589毫克,所以痛风病人肯定不能直接吃干酵母。但是否也不能吃含酵母茵的发酵食品例如包子、馒头、花卷、面包呢?其实,发酵面点使用的干酵母量都比较小,比例一般小于0.2%,也就是说140克馒头(相当于100克面粉)中含酵母嘌呤只有1毫克多,即使病人全天进食相当于400克面粉的这类发酵食品,总共摄入的酵母嘌呤不到5毫克,而临床上对痛风急性发作期病人要求饮食嘌呤控制小于150毫克/天,可见,吃几个馒头、包子对痛风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当然,如果食品本身含比较丰富的嘌呤,再经发酵后,其嘌呤含量就可能更高。比如,每100克黄豆本身含嘌呤高达166.5毫克,发酵成腊八豆、腐乳后,其嘌呤含量更为丰富。这类食品,急性发作期痛风病人是禁止食用的,即使是在病情缓解期,也要少吃,以防诱发痛风发作。
酒类,不管是蒸馏酒还是发酵酒,甚至是含酒精的饮料,都是痛风病人不宜饮用的,因为酒精会影响病人血尿酸的排泄而加重病情,倒不是因为发酵酒中含有少量酵母嘌呤的缘故。牛奶含嘌呤极低(1.4毫克/100克),是痛风病人最佳营养品。
酸奶是由牛奶发酵而来,嘌呤的含量虽比纯牛奶或鲜牛奶的高,但适量饮用是允许的,一般一天不超过250克就行。当然,饮量太大也是不适宜的。至于酱油,虽然也属发酵食品,但因为食用量很小,对病人血尿酸的影响可以不予考虑。
期待建立“尿酸日”、像世界糖尿病日、世界卒中日、世界肾脏病日一样来提高人民对于“第四高”高尿酸血症危害的认识、希望可以通过“尿酸日”的活动宣传来进行一系列的患者教育和义诊活动,提高全社会人民对于高尿酸血症的危害的充分认识,最小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患者痛苦。让我们大家一起建议把4月20日定为“尿酸日”,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患者教育和义诊活动来帮助高尿酸血症患者正确认识其带来的危害,以及提高早控制、早干预、早治疗的防治意识,从而享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广丰区中医院
专家简介
周小飞,内科主治医师,公共卫生管理科主任、120急救中心主任
2007年到2012年从事儿科工作,2014年参加江西省首届“西学中”学习班。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呼吸疾病诊断与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常见、多发病。
文稿:周小飞
编辑:苏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