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生命与病痛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在生活中,它们如影随形。意外事件对人们造成的伤害,是所有人都无法预见的。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24小时轮班,在无数个昼夜,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默默地守护着每个人。他们,就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本周,小卫就陆续和大家分享一下5位来自浦东新区的一线医疗急救人员和病患之间的故事。
青春需要120分热情
穆柏兵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
急救医生
我们“120”急救车是由医生、驾驶员、担架员各一人组成的急救队伍。每天接诊各种各样的病人,有传染病患者,有精神病患者,还有车祸、火灾及各种突发事故的伤者。我们有时,去救治;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搬运。众所周知,医院里医生开药,护士打针,护工搬病人,而我们“120”的医生能开药,会打针,还要搬病人。
搬病人可是个体力活,在我们服务的片区,东至东明路,南至外环线,西至灵岩南路,北至川杨河,有很多老公房都是6楼,没有电梯,而且住的多数是老年人。要拎着二十多斤重的药箱冲上楼,我们20多岁的小伙子也已经气喘吁吁了,初步检查病人以后还要把人抬下来。现在人们生活质量好,180多斤甚至200斤体重的人不在少数。多少急救人员的腰椎都不好,为此我经常去健身房锻炼身体,脑力与体力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在“120”急救车上工作的4年中,我第一天独立当班时的印象尤其深刻。经过3个月的轮转培训和半年的跟车实习,上班的前一天晚上,我紧张的睡不着觉。我们“120”遇到最紧急最严重的病人就是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而我第一天上班就连续遇到了3个。
记得其中一个病人,4-5个小时前就感觉胸痛,没有立即就诊,15分钟前突发昏迷,我们急救车到达现场的时候已经停止了呼吸、心跳。培训时反复操练过的流程,帮助我在最危急的时刻有条不紊。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开通静脉,三个人默契地配合着抢救了快一个小时,但病人80多岁,昏迷后没有人第一时间给予心肺复苏,平时也有很多慢性病,最后还是抢救失败。看着家属悲痛哭泣的样子,我的内心也是无比煎熬,我下定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努力学习技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我们“120”遇到非常棘手的事情还有一个就是孕妇生产。有次遇到一个经产妇,这次是第二胎。在家里的时候胎儿的头顶已经露出来了,我告诉她别紧张,深呼吸,准备立即把她送往最近的医院。没想到刚上车产妇就把小孩生出来了,我立即把脐带夹闭,清理婴儿口腔和鼻子里的羊水,拍了两下脚掌。随着响亮的“哇哇”哭声,医院终于到了。来不及休息,回去清洁车厢后又出发接诊下一个病人。
有些急救任务比较着急,但有些却并不急。有的人为了自己方便,感冒发烧叫“120”送院就是为了不用排队挂号。按国家相关规定,每5万人口应配1辆急救车,上海虽然高于国家标准,但在我们急救站负责的约8.5平方公里片区内也仅有我们一辆救护车,一个人占用的这几十分钟内可能有一个真正需要急救的人失去了最佳急救机会。
对于我们外地来沪的人来说,一年到头最想回家的时候就是过年,但我们上班的性质不允许每个人都能在过年期间回老家过年,一个分站里都是每年换着人回家过年或者错峰回家过年。我们分站4个医生,3个外地的,只能一个人回去过年。
今年我父母本想来上海就可以陪我过年了,但是刚好轮到我年三十值班,只能29提前吃了年夜饭。大年三十那天,我救治了7位病人却辜负了2个最关心我的人,我想对父母说:对不起,谢谢你们的理解。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性格;不是成功,而是价值;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而是你创造了多少;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付出了什么;不是你认识了多少人,而是在你死的时候,还有多少人记得你。”
请聆听他的故事↓
本文来源:我们正青春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浦东卫生计生”公众微信,每天都会有准确、精彩的健康资讯推荐到大家哦!
小卫和小薇,祝您健康每一天!
长按二维码关注浦东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