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技术赢得信任 真诚感动患者 ——记一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诊疗经过


4月13日上午,两位老人来到我院血液科,为表达对武新改主任的感激之情,专程送来特意制做的一面锦旗。

事情还得从2016年10月说起,73岁的黄阿姨,主因诊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发热3年余、头晕1年余,为复查血常规2016年10月份的某一天来到我院血液科门诊,当时正巧武主任出门诊。详细追问病史,患者3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面色紫红,伴头晕、乏力,到我院门诊检查,有两位医生说“我们不能治疗你这种病,你到上级医院看吧。”(其实我们血液科完全能够确诊并治疗这种疾病),患者随到省级某医院就诊,当时查血常规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具体不详),进一步查骨髓示:粒红两系增生活跃,纤维组织增生。JAK2-V617F突变阴性,bcr/abL融合基因阴性。据此确诊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给予羟基脲口服及干扰素治疗。干扰素治疗后,患者始终发热,体温在37~38℃之间,发热同时伴周身酸痛,3年来辗转于省级医院治疗(每1-2周一次),感觉实在太麻烦了。此次来我院复查血常规,示:WBC(白细胞)488×109/L,RBC(红细胞)5.34×1012/L,Hb(血红蛋白)193g/L,血小板(PLT)64×109/L。

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病情及诊疗经过,武主任与家属及患者做了充分的沟通,告诉患者这种疾病,我们有能力治疗。就目前血象看,以往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血红蛋白还很高,而且药物副作用明显,发热、血小板低,如果相信我们,调整治疗方案,争取撤掉干扰素,把药物副反应降到最低,同时把血象调到正常范围。而患者也不用再劳累奔波到石家庄,家属欣然同意。1个多月下来,患者血象正常,(2016年12月)血常规:白细胞7.63×109/L,红细胞3.66×1012/L,血红蛋白141gh,血小板131×109/L。患者未再发热,头晕消失,面色由紫红转为正常,近半年来病情稳定。4月血常规:白细胞9.5×109/L,红细胞3.21×1012/L,血红蛋白142g/L,血小板127×109/L。家属非常感激武主任的治疗,说:“您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做为一名临床医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患者及家属的信任。而患者的信任则缘于医生的专业技术及对患者的诊治能力,通过对该例患者的治疗,则提示我们无论治疗哪类疾病,用药不再于多,而在于精准,即要标准化,又要个体化。能用一种药物解决问题的,就不要用两种药物;能用口服药物解决问题的,不用肌注药物;能用肌注药物解决问题的,不用静脉药物。我认为这是用药的基本原则。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但它是双刃剑,时刻关注药物不良反应,把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以减少药物的人身损害。肿瘤血液科武新改主任说:“我非常欣赏某位专家所述,用药的“美德要求”:药品作用有特点,循征目的是循效,选择用药有技巧,技巧之上是学识,学识之上是情怀,处方之上见良知”。


供稿: 肿瘤血液科   编辑:彭永宾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