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她说我自豪,我曾是一名援非中国医生……

点击「河北卫生计生」可快速关注
微信号:hebwsjs


中国的援非医疗由来已久,而从1973年1月我省向扎伊尔派驻第一批援外医疗队开始,已经过去了44年的历程。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专家赵芙蓉教授就曾是我省援非医疗队中的一员。40年前,36岁的赵芙蓉临危受命,前往扎伊尔(现刚果金)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时光荏苒,如今已经76岁高龄的赵芙蓉对于四十年前的援非医疗经历,依然记忆犹新,每每忆起在非洲的经历,都感到十分自豪,她这样告诉记者,“我自豪,我是一名援非中国医生。”



临危受命  全家鼎力支持


1977年,赵芙蓉风华正茂,工作兢兢业业,已是当时河大附院妇产科的技术骨干。一天,该院领导郑重地对她说,医院有意派她参加为期两年的援非医疗队。事情来得过于突然,但她还是愉快地接受了援非任务。当她拿到援外通知书后,既高兴又纠结。高兴的是,能够成为一名援非医生无比光荣,纠结的是,一双儿女年龄尚小,家里的老人都年事已高,而与自己同在医院工作的爱人许秀峰平时工作也是很忙。因此,她放心不下。

抉择之际,爱人许秀峰给了她支持:“党培养了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应该为党和国家分忧,家里有我,你放心去吧。”家里老人得知后也从邢台农村来到保定帮忙照看孩子。当时,医院也考虑到了赵芙蓉的实际困难,提出将老人的户口转来保定,这在当时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大好事,可赵芙蓉一家人却几度谢绝了医院的好意。因此,许多人说赵芙蓉傻,赵芙蓉笑着说:“我只知道为党工作不能附加任何条件。”


初到异国  克服困难开展工作


辞别家人,赵芙蓉带着祖国的重托随队出征飞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大陆。


1978年7月12日,总统府第蒙博托总统接见中国医疗队,图为蒙博托总统与赵芙蓉握手


初到扎伊尔,一切都那么新鲜又那么陌生。扎伊尔位于非洲中部,地处赤道,气候干燥炎热,室外温度可以达到四五十度。赵芙蓉回忆说,自己从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来到这个“大火炉”很不适应。外出如果不做防护就会被炙热的阳光灼伤,而这里的蚊子也是特别大特别多,被叮后皮肤红肿奇痒难忍,弄不好还会感染患上可怕的疟疾。因此,在这里工作要先过生活这一关。


1978年7月26日,赵芙蓉在金丹堡医院与金沙萨妇产医院管理长合影


赵芙蓉被分配到金沙萨妇产医院工作,当地疟疾肆虐,又没有特别好的防护措施,只能通过勤洗手、多消毒来预防。可是没过多久,赵芙蓉就感觉身体不适,通过采耳血化验发现体内有疟原虫。患疟疾期间,赵芙蓉常常出现发烧、无力、头疼等症状,但她仍然坚持上午上班,下午回驻地输液治疗。虽然疟疾得以治愈,但赵芙蓉感觉体质和免疫力已大不如前。


1979年6月16日,赵芙蓉与金沙萨妇产医院护士合影


扎伊尔的官方语言是法语,虽然临出国时接受过法语培训,但是当地民众讲一种名叫‘英格拉语’的本地语言。赵芙蓉为了方便给当地患者看病,就和医疗队其他队员利用工余时间自学了英格拉语。


牢记使命  用精湛技术赢得尊重


在克服了生活关、语言关后,赵芙蓉和其他队员一起迅速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医疗工作。赵芙蓉回忆说,当时我们国家的医疗条件很简陋,而扎伊尔的医疗条件比起国内就更差了。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当地妇女对妇科疾病的预防知之甚少,许多妇女患病后不得已才来就诊。赵芙蓉每每接诊这样的患者,既心痛又着急。因此,赵芙蓉在工作中增加了卫生宣教。


1978年11月10日,赵芙蓉随中国医疗队到患者家中出诊


在扎伊尔,妇科医生都是男医生。起初,扎伊尔男同行是用怀疑的眼光看赵芙蓉,渐渐男同行都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女医生刮目相看。工作中的赵芙蓉简直就是个“拼命三郎”,无论是大手术还是小手术,赵芙蓉都是一丝不苟,认真主刀。就是在那段感染疟疾的时期,她依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工作。遇有妇科急症患者,赵芙蓉无论多晚也会随叫随到,从不迟疑。一次,当地一位妇女下身大出血不止,赵芙蓉深夜赶回医院,经过通宵手术,终于查出了出血原因,成功止血,挽救了这名妇女的生命,当地医生都连声说:不可思议!

在扎伊尔两年时间,赵芙蓉接产了无数新生儿,其中有许多是难产产妇,危急关头赵芙蓉沉着冷静化险为夷,确保了母婴平安,许多扎伊尔产妇在喜得贵子后都称她为“中国妈妈”。


经历战火  感受来自祖国的温暖


“人生犹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赵芙蓉非常喜欢罗曼·罗兰这句名言,并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在扎伊尔,赵芙蓉和中国医疗队面对的不仅仅是艰苦的生活,烈性瘟疫,还有不时发生的战乱,各种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当年援助扎伊尔的不仅有医疗队,还有国内其他行业和部门派驻的专家组,而赵芙蓉熟悉的一位国内农业组专家就因病医治无效在扎伊尔去世,同胞的去世使得赵芙蓉和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沉重,赵芙蓉说:“大家心里都非常难过,但没有一个人提出回国的要求,祖国的重托和家人的叮嘱成为了支持我们的强大信念。”

那个年代的扎伊尔政局复杂,内战频发,只要听到轰轰的炮火声,大家就知道又要打仗了。对于医疗队的安全,外交部和大使馆都做了妥善安排。因此,虽然经历数次战乱,赵芙蓉和医疗队队员都安然无恙,而赵芙蓉和大家每时每刻都在期盼和平的曙光能够普照扎伊尔大地。

扎伊尔的生活非常清苦,医疗队的食物大部分都是国内运来的,为的是不给受援国增加负担。有时,医疗队会把食物分发给生活困难的扎伊尔患者。因而,中国医疗队很受当地民众拥戴,走在街上,当地人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问好,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中国医生了不起”这样的赞誉。


1979年1月20日,中国医疗队在金沙萨机场欢送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同志,图为李先念同志与赵芙蓉握手


最让赵芙蓉终生难忘的是,1979年,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同志访问扎伊尔,赵芙蓉作为优秀援扎专家受到了李先念同志的亲切接见,赵芙蓉清晰地记得,李先念同志得知她是援扎医疗专家后,握住赵芙蓉的手亲切地说:“你们辛苦了,祖国感谢你们,扎伊尔人民感谢你们。”


见月思乡  感恩家人的支持与付出


赵芙蓉在扎伊尔援外期间,家庭重担就全部压在了爱人许秀峰的肩上。老人年迈,两个孩子尚小,许秀峰一人挑起了全部家事,为的就是让妻子安心援外工作。


赵芙蓉一家


上世纪70年代,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正筹建肿瘤科,作为科室的业务骨干,许秀峰常常加班到很晚,还要经常去外地进修、学习,同时要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那时,夫妻俩通信就是鸿雁传书,多年后,赵芙蓉笑着说:“秀峰和我写信都是报喜不报忧,他告诉我家里一切安好,我告诉他我在这里工作生活都好。”书信传递的不仅仅是思念,赵芙蓉每每成功手术也会向爱人报喜,让爱人分享自己的喜悦。而许秀峰也在信中不断将自己筹建肿瘤科的进展说给妻子,两个人互相鼓励、支持,感情在思念中升华,彼此爱得更深更深。“那两年秀峰一个人支撑着家里的大事小情,非常不容易,我非常感谢他的支持与付出!”赵芙蓉如是说。

两个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一直懂得父母的不易,小儿子从小就经常对年长的姐姐说:“姐姐,咱们家穷,爸爸妈妈很辛苦,我们俩得好好学习才行。”赵芙蓉每每听到这样的对话,一方面欣慰儿女的懂事,另一方面又感觉愧对家人和孩子。


比翼齐飞  伉俪医者携手共进


1979年10月,赵芙蓉结束为期两年的扎伊尔援外任务回到祖国。回国后,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不久便开始反复发烧。然而稍作休息后,她便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开展了很多新技术、新项目。后来,赵芙蓉担任了河大附院妇产科主任,这些新技术的开展应用,为后来的三甲初创成功奠定了基础。而爱人许秀峰经过潜心钻研和努力,成为了河大附院肿瘤科的创始人之一,奠定了在省内的学术地位。


赵芙蓉和许秀峰


一转眼,这对伉俪医者已经从医54载。在半个多世纪的从医生涯中,赵芙蓉、许秀峰把一切都献给了患者,因患而喜,因患而忧,彼此鼓励,相互支持,抒写下了共同的医学人生。

“年轻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俩都很欣赏保尔·柯察金说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现在,我和秀峰都老了,但我们还能为患者服务,为医院服务。医院成就了我们,我们深爱着医院。”赵芙蓉幸福地说。

采访赵芙蓉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不是因为老人架子大,而是老人每天都在忙于出诊,为患者诊疗。光荣退休至今,赵芙蓉接受医院返聘依然每天工作在临床一线。虽然已经满头银发,但赵芙蓉在诊室间依然健步如飞。

采访中,老人每每回忆起往事都会稍稍陷入沉思,老人说的最多的是祖国、责任和使命。对于援扎经历,老人感慨地说:“我只是中国援外医生中的普通一员,这段宝贵的经历我曾讲给我的孩子,目的是让他们了解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赵芙蓉说,党和国家给予了援外医疗工作极高的评价和荣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代又一代援外医疗人员远离祖国和亲人,克服种种困难,用实际行动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这位老援外医疗队队员来说非常振奋,如果再有机会,我还会报名援外。

通讯员:李健 刘冠楠 图片提供:赵芙蓉

编辑:康小河


更多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