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袁士良常说,“临证日久才能逐渐发现并越来越感到望诊的重要性”。我在临床体会亦是如此。
——花海兵
现代科学证实,人类获得的信息,90%是依靠视觉获取的。病人的言语未必句句皆真,而病人的神色形态却往往难以造假。从重问轻望,到先望后问,甚至于有把握望而不问,是中医临证功夫日臻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病情的轻重,病性的寒热,病势的虚实,病位的表里上下,有经验者一眼望过去往往就八九不离十。
“望而知之谓之神”扁鹊望齐侯之色;仲景断王仲宣四十而眉落;《内经》“面如漆柴者,心先死”;《四诊抉微》“十指如杵,肺有病”,“胖人多痰,瘦人多火”,“肥人多中风,瘦人多劳嗽”等这些都是望诊的经典。
为医者应善于从阴阳对立、正反不同的反复比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观察能力,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之末。数千年来,中医在这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灵枢•五色篇》:“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清代名医汪宏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在《望诊遵经》中进一步发挥为望浮沉辨病位之表里、察清浊辨病性之阴阳、观微甚辨邪正之虚实、视散抟辨病程之长短、别泽夭辨预后之吉凶等,都是从阴阳对立中去把握病情的变化。
西医何尝不重视望诊?尿毒症肾性贫血病人面色苍白;心衰、缺氧病人口唇紫绀;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两颧紫红;肝硬化病人出现蜘蛛痣、肝掌、颜面黧黑;甲亢、粘液性水肿、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等都有特殊的病容,也是一望便知。疾病的发生,其实都是人体阴阳失调的表现,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处处留心,时时留意,切忌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新手上路,重问轻望,一般中医刚出道时都很重视问诊,生怕问有不周,遗漏重要线索,以至辨证有误而失治误治。因初出茅庐,诊脉“在心了了,指下难明”,对望、闻也缺乏经验,总感到所望所闻多大致相同,似乎“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只有依靠详细问诊才能了解病情,此不得已而为之。先问还是先望?教材《中医诊断学》开篇为问诊。同一疾病病人体质及耐受性不同,病人的感受各异,同一症状的叙述难免有所差别;病人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语言表达能力不一,同一病苦的表述也不尽相同;病人提供的临床资料是否完全可靠,是否没有掺有“水分”,也不好尽知。所以临床还是强调望诊第一,练就中医人的慧眼“大道至简。”中医人眼里要注意时时、处处善于分辨“阴阳”。
当然,中医的望诊也包括了现代科学技术,比如:内窥镜(胃镜、肠镜、气管镜等),CT、MRI等影像以及病理等等,应用好这些“局部的望诊技术”是我们当代中医人必备的技能。
袁士良点评:
所述甚妙,内镜技术为我中医所用,可称之为特殊望诊,同样直观而且客观。应用时若结合望色﹑望舌,则更是相得益彰,辨证施治亦可更为妥切。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中医所用,无异于锦上添花也。
供稿:江阴市中医院 花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