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忙得下不了班,如果只是特殊情况或偶尔一次,尚情有可原,但护士下不了班成了常态,管理者就必须得找一下原因了。
周一的下午,我送一位哮喘病复发的老人去住院。住下不一会儿,护士就过来扎液体、吸氧气。完了又去给邻床的一位重病人连接监护,抽血标本、给微量泵加药,她时不时向耳后掖一下前额垂下的一缕头发,在几个病房间出出进进忙着。直到快六点下班,她仍旧在给病人测血压、换液瓶、更换负压袋,停不下来。我问她:快下班了吧?她说: 哪能呢,下午收了6个病人,记录都还没写呢,她淡淡一笑,又说:“嗨!每天都这样,习惯了。”我为她估计了一下,6个新病人的入院评估表加上交班记录,少说也得一个小时,再等车、坐车十几站,7点半能到家就不错了。
一般来讲,周一是临床科室最忙的一天,出院病人多,入院的也多,又刚过双休日,病人拿到上周的检查结果,等待医生确定诊断、制定调整治疗方案,医生护士都忙,这一天就像打仗似的。
护士忙得下不了班,如果只是特殊时间偶尔一次,或者遇到群体意外伤害病人抢救,莫说班上的护士下不了班,就是把休息的护士调来加班,那也是义不容辞的事。但护士下不了班成了经常的事,常态的事,就必须得找一下原因了。
原因一:年龄梯队不合理
护士每年都在增加,很多医院都已经接近或达到床/护配置1:0.4了,但临床真正使用上仍然不够,因为每年接收的护士拉不开年龄梯队,一批护士同时结婚,前后生子,至少三年之内不能正常工作。同时,科室在增加护士一事上面不排除存有潜在的消极因素,以现在医院的体制运营模式,经济效益科室是要考虑成本的,蛋糕就是那么大,人头多了,支出加大,僧多粥少,如果增加了护士而护士还是忙得下不了班的局面得不到改善,反而薪酬减少了,护士工作超负荷就是个长期问题。
原因二:治疗方式加重护士负担
临床科室要完成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周转率等硬指标,有时甚至需要通过加床来完成。一加床,护士的工作量必然增加。以前在治疗原则上有个说法叫:能吃药的不打针(指肌肉注射),能打针的不输液。实际上,现在临床基本没有打针这个治疗手段了,住院必输液,输液才住院。病人基本是从入院到出院甚至出院当天都有液体。以45张床位为例,40位病人输液,每人平均5组液体,每天200多袋(瓶)液体,要经过护士穿刺、配药、更换、拔针(封管)来完成。护士加一组液体收费2元,区区几百元治疗费,医院是靠护士两条腿的体力付出获得的。这个工作量就足够大了,还不包括新病人的处置、重病人的抢救、监护仪器的监测、观察记录等等,干不完就下不了班。
原因三:书写各种记录单占用护士时间
书写护理记录单这个大工程也是临床护士下不了班的一个原因。2003年《病历书写规范》护理记录部分有体温单、长短期医嘱单、一般护理记录单、危重护理记录单、手术记录单等7种,后来逐步调整完善,减掉一部分、修改一部分、又增加一部分。我曾经担任医院“护理文书组”组长7年,当年病人的出院病历归档时,病案库的人就不同意将其中的护理记录单装订进去,说是在一份病历中,医生记录才4页,护士记录就有20页,入档没有意义,经过据理力争,他们才妥协。之后,管理者层面也发现了护士文字记录“负担过重”问题,又设计表格式评估、模板式套用等,旨在让护士减少书写而多下病房。13年过去,护士对护理记录的现状已然习惯,但对记录的准确性、是否客观记录、重复记录、多记漏记等都无暇求精。如何为好?反正写不完就下不了班。
原因四:护士身心状态不佳,形成恶性循环
护士工作超负荷,正点下不了班,多发生在医院的大科室。疑难重症病人多,检查复杂治疗多,床位周转出入多,医生护士加班多。有一次,一个护士下夜班,因为过度劳累,骑着自行车过了自家的楼门竟然没有发觉。护士正常下不了班,回家休息不好,再上班时就会体力不佳,影响到工作效率和质量,如此恶性循环。原则上不鼓励和赞美护士带病上班,那是对自己和病人的不负责任。护士长应该多体谅和爱护护士,尽量安排她们休息。我很羡慕国外的护士,工间可以休息几分钟,吃一块小点,喝一杯咖啡,心情是放松的,工作是优雅而从容的。
原因五:人力配置需要优化
护士数量增加是好事,护士长排班就有了余地。但职责不合理,战线拉的长,护士依然下不了班。与其让一名责任护士从扫床换床单、测体温量血压、无菌操作治疗、护理文字记录及常规的入出院病人的宣教和告知等等都同时兼顾,不如稍加改进,将责任护士按职称护龄梯队编为三人(主管护师+护士+护生)一组,把一天要干的活儿按照技术含金量的高低分为高、中、低档次的不同职责内容,各司其责。就像你带领一组人穿越一条隧道,一字排开的队伍走出去的时间会很长,两人或三人并排的队伍走出去的时间就缩短了。在单位时间内,有几件事同时在做,一个工作时段就成了一个立体空间。总之,优化职责,科学排班,让护士能正点下班,相信护士长是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