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以天干地支纪时,农历五月又称为“午月”,午是12地支中火性最旺的一个。中医有“热之极为火,火之极为毒”一说,在端午节前后,时近夏至,天气渐趋炎热,阳光炽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因而古人将五月称为五毒月。
特别是端午节五月初五,“五”同十二地支的“午”,“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奉天通志》),因而这天湿热毒邪最盛,家家户户除了洒扫庭除,挂菖蒲、艾条外,还要给自身祛湿排毒、健体强身。
1什么是湿气
说到湿气大家并不陌生,很多人上厕所,会发现自己大便溏稀不成形,需要很多手纸才能擦净,有时候还便秘......
尤其是患有皮肤病的人,多数医师都会说这是由于湿毒引起的。如痤疮,湿疹,脚气,皮肤或干燥蜕皮瘙痒或暗黄油腻,都与湿气有密切的关系。
2什么是热
一个人长期被湿气困扰,湿气会久蕴化热,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热”。
身体受热之后会出现非常多的类似上火的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头晕,头发油腻,苦干口苦,头发皮肤油腻......
3什么是中医上说的“毒”
毒素是人体内多余的垃圾,来源主要有两个:食物消化、吸收后产生的代谢废物滞留;环境中得来的各种污染在体内沉积。
其中以便秘危害最大,宿便在肠道里腐烂变质,成为细菌的滋生地。其中的毒素就可能被肠道重新吸收,危害人体。
4湿热毒相互勾结,相互影响
湿气久蕴会生热,湿和热会影响脾胃,导致排便出现问题,于是产生毒素,相互结合,危害人的健康。
5如何祛除“湿热毒”?
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在他的《脾胃论》中说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湿热毒的根源在于脾虚,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所以祛湿热毒的时候,必然会从脾胃入手。
【主要成份】
北沙参、茯苓、白术、山药(炒)、扁豆(炒)、莲子、砂仁(盐炙)、陈皮、薏苡仁(炒)、甘草。辅料为乳糖、阿司帕坦。
【功能主治】
补脾健胃,利湿止泻。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或泻或吐,形瘦色萎,神疲乏力。
【适用人群】
v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胃胀胃痛、泄泻人群;
v过于消瘦或虚胖人士;
v气血两虚,神疲乏力,经常小饿小困得人;
v小孩没有胃口不消化,爱拉肚子;
v老人脾胃不好精神差
v口臭,口苦人士
v爱喝酒及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