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小暑知多少】尝新米,吃黄鳝,心静自然凉

 

     今日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古人通过大量自然观察后总结小暑分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zhì)”。意思是一候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由于炎热,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三候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十分形象。


Tips:小暑和入伏是两个概念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

      暑天的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何对待这些节气,各地又有不同的风俗。

尝新米


      过去民间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吃黄鳝


      民间素有“夏令之补,黄鳝为首”,“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谚语。经过春季的觅食,小暑后的黄鳝圆肥丰满,不仅肉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滋补作用也最强。夏天湿气较重,对寒性、虚性、湿性的人尤为不利。此时吃补气的黄鳝,与传统医学“春夏养阳”的养生思想是一致的,可以达到改善不良体质、冬病夏治的效果。


      吃黄鳝首先要注意“鲜”,现杀现烹,因为死黄鳝体内很适合细菌繁殖,其中的组氨酸会转变成一种叫组胺的有毒物质。吃黄鳝还一定要注意“熟”,因为其血清中可能含有一些不耐热的毒素,而且还可能有一些寄生虫,只有熟透了吃才安全。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此时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更应注重养生之道。


1
少动多静


       从中医理论方面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人体才得以健康无恙。小暑时气候炎热,人体能量消耗较大,此时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每天作息应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外,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2
勿久坐木


      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小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3
饮食上清热祛暑


      小暑节气恰在初伏前后,因此在饮食上应注意清热祛暑,宜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也有人将小暑节气的饮食概括为“三花三叶三豆三果”。“三花”指金银花、菊花和百合花,此三花在药店里有售,适合冲泡成茶,是消暑佳品;“三叶”是指荷叶、淡竹叶和薄荷叶,此三叶也可在药店里买到,也适合冲泡;“三豆”是指绿豆、赤小豆和黑豆,中医称之为“夏季灭火器”,能清热降火;“三果”是指西瓜、苦瓜和冬瓜。


4
游泳可消暑健身


      游泳可谓最适合盛夏的一种运动方式。小暑时节游泳不仅可健身,而且可消暑。因为水的导热能力比空气的导热能力大很多倍,游泳时水可帮助身体更快散发热量,因此人会感到凉快、舒适。游泳可防治颈椎、腰椎疾病,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游泳时由于水的浮力作用,身体的脊柱由原来的直立状态可以变为水平状态,大大减轻了脊柱的负担,从而有效降低了颈、腰椎间盘内的压力。同时,水流对脊柱、肌肉和皮肤还可起到“按摩”作用,对防治颈椎、腰椎疾病有一定作用。游泳时不仅能增大呼吸肌的力量,而且能扩大胸部活动的幅度,增大肺的容量,从而增强肺功能。游泳时人体各器官都参与其中,血液循环也随之加快,以供给运动器官更多的营养物质。血液速度的加快,会增加心脏的负荷,使心跳频率加快,收缩强而有力。因此,长期游泳可增强心肌功能。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容易烦躁不安,在情志方面要注意保持“心静”。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戒躁戒怒,保持心气平和,做到“心静自然凉”。


感谢阅读与分享

采编自:《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十三)》王志华等、《小暑背后的民俗风情》

应春花、《小暑黄鳝赛人参》金陵


他们在阅读:


三伏天灸来了,效果真有那么“神”?


学中医找不到工作?


得了空调病?厨房里就有中药


【声 明】

图文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本平台非商业用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由中药新药微信平台编校发布,请尊重他人劳动,公众号转载请标明“转自中药新药(zyxylc)”!谢绝删除出处直接复制!

欢迎原创投稿!投稿Email:lx@zyxy.com.cn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

中药新药 专业期刊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