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药知识】人参进补的误区

点击关注  |  仟源中药    健康养生


引言

作为补药的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中医认为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除烦等作用,可广泛用于气血两虚、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久病体虚、惊悸失眠等症。


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具有调节大脑皮层的活动功能和抗疲劳;解除酒精、水合氯醛巴比妥及氯丙嗪的毒性,防止因长期服安眠药等药物而产生的毒副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双向调节作用;一定的抗癌、防癌作用,能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提高人的机体免疫功能;双向调节血压,能使人的血压趋于正常;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可以促进消化、增进吸收,同时对肝脏、肾脏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人参是体弱气虚者和老年人的进补佳品,但是人参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可随意大量进补。对于人参的吃法,很多人在认知上存在误区:

误区一:吃人参上火

“吃人参上火”是公认的一种说法和看法。实际上,这种观点极其偏颇,是对人参的最大曲解和误解。许多人吃人参上火,主要原因之一是过量了。人参的药力大,尤其是多年生园参和野山参,不能超量服用,否则适得其反,出现流鼻血、生口疮等症状。那吃人参每日定量多少适合呢?鲜参和干参不一样,园参和野山参不一样,体弱的和体强的不一样,老年人跟年轻人不一样,滋补和治病不一样,轻症和重症不一样,只吃一次和天天吃不一样。纯野山参的用量,比园参要少许多。成人每日用干野山参不能超过0.3克,如常吃野山参,则要更少,一般0.1克即可。

误区二:夏天不能吃人参

有人说,夏天不能吃人参,否则上火,这种说法也是片面的。夏天也是可以吃人参的,但是在服用人参的种类和数量上,与冬季服人参略有区别。人参有以鲜参、白干参(生晒参)、红干参(红参)、参须、人参粉以及人参皂苷片为代表的人参制品。夏天可吃的人参种类很多,如鲜人参、生晒参、参须、人参粉、人参皂苷片等。红参也是可以吃的,但要控制数量。例如:冬季吃红参的量是5克以内,夏天则控制在3克以内。

这一点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不同疾病等灵活掌握。比如,南方人经常吃人参,只要不超量,一般不会上火;而东北人常吃人参,即便是与南方人相同的量,也会有一部分人会上火。具体讲,南方人每人每次服1.5克人参的话,东北人每人每次服1克即可。每天可服两次,冬季服三次。如果用人参泡水喝,每天可多喝几次,但夏天每人每日不超过3克,冬天每人每日不超过5克。

误区三:儿童和青年人不用吃人参

儿童能不能吃人参,要因人而宜。体质好、发育健全的儿童,是不用吃人参的。但体质弱、发育存在一定问题的,可以吃人参,但要严格控制用量。南方地区,秋冬季之时,大人往往主动给孩子服用人参汤之类,起到了抗潮湿、抗寒冷的作用,效果不错。我国古代中医认为,小儿龟背、鸡胸、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系因虚弱所致,可服用人参改善现状。

青年人吃人参和老年人吃人参目的有所差别,青年人吃人参为了精力更旺盛,体力更充沛,更有活力;老年人吃人参主要是治病为重,滋补为辅。

误区四:中国人参不如高丽参和西洋参

中国人参主产区在长白山西坡及余脉,高丽人参主要产区在长白山以东和以南余脉,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不大。我国专家曾用中国红参和韩国高丽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红参各项指标含量大多高于和接近高丽参。

有人认为西洋参价格比中国人参高,效果会更好,事实并非如此。韩国一家人参科研机构研究各种参的有效成分如下:日本人参19种,西洋参28种,中国人参30种。我国专家研究发现,中国人参有效成分达56种。

误区五:喝人参炖鸡汤是最好的滋补方法

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流行一种滋补方法,即入冬时用人参炖鸡汤喝,认为这是最佳的滋补方法。然而,胃酸过多者、胆道疾病者、肾功能不全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六种人不宜喝鸡汤。

人参的进补方法很多,如煎汤服用、隔水蒸服、切片泡茶、切片含服、研粉吞服、浸酒服用(对酒精过敏者不宜使用)、与菜肴或糕点一起制成食补品食用等(如人参乌骨鸡、人参糖、人参糕等),均能起到很好的进补效果。


盲目地进补人参,不但不会有好处,反而可能带来各种不良反应,如过度兴奋、血压升高、全身起皮疹、腹胀腹泻、食欲减退、胸闷不适、烦躁失眠等症状。中医认为,人参长于补虚,宜用于各种虚症。所以凡有肺气壅滞、胸闷憋气、表邪未解等症及一切热症、实症者都应忌服人参。即使是适合进补人参的虚症患者和老年人,也不要过量服用人参。一般以每日服用3~9克为宜。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进补人参时应补一补看一看,先宜少补多看,逐渐找到自己进补人参的具体方法。


过量服用人参而出现慢性中毒症状者,应立即停用。症状一般可在停药后一个星期左右自行消失。中毒症状较重者可用甘草、糖水或萝卜汤代茶饮用,使中毒症状消解。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来源老中医养生网

长按仟源中药二维码,关注健康养生之道


关注「仟源中药

传承中药文化 弘扬中医国粹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