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杏仁堂健康养生//熬过了三伏未必能躲过这些病,夏秋交替,防病养生重在这……

经历了长达四十多天的三伏天后,终于熬出头了。一边是已经来到的初秋,一边是闷热依旧的伏尾,当下我们应该继续按照夏季的节奏养生,还是缓缓跟着秋季的节奏舒缓身体呢?


其实,自古以来,立秋就是人们重视的养生大节气,在这季节交替的时候,预防疾病不容忽视。出伏后,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很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要在这个时候养好身体,这些情况必须注意。



立秋后,慎防这些病

在不少人眼中,冠心病在冬季才会高发,事实上,在夏秋交替时由冠心病引发的心肌梗死并不少见。“秋老虎”这种闷热、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致使发生血栓、心梗等心血管疾病。同时,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增加了冠心病的发作风险。因此,夏秋之交要特别注意一些身体危险信号,如半夜突然胸闷胸痛,莫名冷汗直流可能是心梗前兆,千万不能忍到天亮。


高温闷热出汗多 容易形成血栓

 

虽然寒冷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但是在气温高、气压低的天气,特别是高温闷热的“秋老虎”时节,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的时候,平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常常会感觉不适,出现胸闷、气促、头晕等症状。另外,高温天气会使人体出汗过多,血液浓缩,如果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形成血栓。一旦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可引起急性心梗发生。而且在炎热夏夜,人们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睡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诱因之一。


闷热的天气还会使人出现情绪波动,使人心情烦躁、心火旺盛,这也是诱发冠心病突发的危险因素,这段时间因工作劳累缺乏休息的年轻人尤其要警惕心肌梗死突然来袭。


昼夜温差大或诱发心血管疾病

 

立秋后,早晚温差明显,身体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变化较大,血压容易波动,也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一定要注意控制血糖、血压,不要让自己受到“冷刺激”,如不吃冷饮料,不用冷水洗澡、洗脚等。


据了解,当天气渐趋凉爽,忽凉忽热使人体血管时常处于从扩张到相对收缩,又从收缩到扩张的状态,这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一种健康威胁。而且,在天气凉爽时,一些心血管病患者会放松警惕性,日常起居和服药失去规律,遇燥热天气再度来临,容易导致疾病急性发作。


建议大家,夏季经常补水的习惯在夏秋之交仍要继续坚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市民。老年人在睡觉前更应注意补充一些水分,防止睡眠后血流速度下降及血液浓缩。


胸痛出冷汗或是心梗前兆

 

胸痛是一种很常见但又非常可怕的症状,引起胸痛的原因和疾病有很多种,有的是致命疾病的症状,有的却只是一过性的症状。高危的胸痛,最常见的就是会引起心肌梗死


在所有因急性冠心病发作死亡的患者中,死于救护车内或急诊室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特别是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中青年患者院外死亡的比例更高。这说明45岁以下的患者对急性心梗发作前的先兆和急性发作的症状认识不足,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研究发现,在心梗患者中,部分人在发病前的几个月至数周内可出现胸闷、胸痛、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或短暂失去意识等症状,一旦出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去医院诊断治疗。急性心梗患者若能及早发现先兆并得到及时处理,就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另外,中青年人更要加强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不吸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同时应提高对急性心梗发作先兆的认识。


夏秋之交防寒防感冒

 

夏秋交替,昼夜温差较大,抵抗力较差的人群和小孩极易患感冒。夏秋之交需注意防寒,注意室内通风,多吃新鲜蔬果,保证足够的睡眠休息。特别注意不能因为贪吃凉就大吃冷饮、洗冷水澡、久吹空调。


秋天湿度降低,人很容易出现秋燥,秋在五行中与肺相应,而秋燥最容易危害肺部引起肺炎。秋季还是慢性支气管炎易复发期,特别是老年人对气候的变化较敏感,且适应性差,极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病,所以平时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多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情绪,过敏性哮喘患者还要避免接触过敏源。


同时,秋天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过多地进食会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容易导致胃病复发。胃病患者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还应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并注意膳食合理,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戒烟戒酒。


此外,天气逐渐干燥,各种过敏因素同样容易“招摇过市”,刺激人的鼻黏膜,引发过敏性鼻炎。如果出现连续打十几个、二十几个喷嚏、鼻塞很厉害、流清鼻涕,并可能伴有头疼等症状,那大多是已经中招了。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首先得知道是自己对什么过敏,然后“敬而远之”。在日常生活中,温差较大时要注意添衣服,加强保暖;房间内空气要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平时少与花粉、宠物等接触;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养生注意事项看这里

出伏前后,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加大;降水少、气候干燥。早晚应及时增加衣物,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抵御夜凉侵袭。这样的天气里,很多人早晨起床会感到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干咳无痰。对付“秋燥”就要多喝水,最好在白开水中加些蜂蜜;出伏之后,人体内的阴阳盛衰也随自然转换,容易感到疲乏,睡眠不足。因此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可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

 

“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与此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润”一点。要注意平衡饮食,注意蔬菜和肉类的合理搭配;少吃生冷的瓜果和油腻的食物。可多吃梨、百合、玉竹、沙参、石斛、荸荠、枸杞等,能润心肺、养胃阴。而带有胶质或是质地黏稠的食物也有“润”的效用,例如银耳、海带、山药、莲藕、秋葵、菇类、海参、海蜇皮等。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