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66条
第三讲
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 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环境因素的改变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在环境中,有许多因素每时每刻地作用于人的机体,这些因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这些因素不仅错综复杂,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人体借助内在的调节机制,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相对平衡,表现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人们的这种适应能力是有限的,当有害的环境长期作用于人体,超过人体耐受量时,就会危及健康,引发疾病,甚至造成死亡。人们常见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引起这些病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恶劣的环境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不但自然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同样和人们的身体健康紧密关联,一些心理问题或疾病就是由不良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说,了解环境和健康的关系,以适应环境或保护环境来保证健康。
未受污染的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利。在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活动能够增强体质,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如果无节制地消耗资源或环境污染就会造成环境恶化。自然因素和人类行为都会使环境受到破坏,当这种破坏和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煤、石油等能源燃烧时,导致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也会严重污染环境。
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人们从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中接触有害的物理、化学因素的机会越来越多,因而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例如某些癌症、某些慢性中毒等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1953年的日本水俣病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农药泄漏事件是世界著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严重公害事件。2005年发生在我国松花江水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给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2010年报告》称2010年中国因室外PM2.5污染导致120万人早死。据世卫组织的最新估计,2012年约有1260万人因在不健康环境中生活或工作而死亡,这占全球死亡总数将近四分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良好的生存环境不仅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还能够使人的心情愉悦。通过对生存环境的改造,如植树造林种草、绿化美化环境、治理沙漠荒地等使其更加适宜人类生存。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资源,调整和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保护环境,保护健康。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认清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建立保护环境的法规和标准,避免环境退化和失衡,这是正确处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准则。
要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究卫生的社会公德。保护自然环境,要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矿产等重要自然资源的管理,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同时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居住、生活的微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整洁明亮、温湿度适宜等。
自觉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的同时,特别要注意节约水、电、煤、煤气、天然气、石油和木材等资源,动员全体公民努力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