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秋季养生话脾胃
暑夏的炎热慢慢退去,不知不觉立秋已一月有余。秋季,指我国农历 7、8、9 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脾胃虚弱是秋季常见的疾病,脾胃虚弱多是因为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当我们伴着凉爽的秋风欣赏宜人景色的同时,亦应特别重视调养人体脾胃。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1、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症状主要是头晕乏力,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
2、脾阳虚
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
3、胃阴虚
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对于胃阴虚可服用参梅养胃颗粒。
因此,秋季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调理脾胃,会减少脾胃虚弱的发生:
一、饮食宜少辛多酸
立秋已到,此时如大量进食补品,会加重脾胃负担,甚至导致消化不良的不良后果。秋季进补有讲究,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饮食宜少辛多酸。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金秋肺气旺,味属金,食辛金旺。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故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食木瓜、梅子、山楂等以养肝气。
秋季三个月的饮食原则: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减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例如葱、姜、蒜、韭菜;辛味食物多发散,发散人体阳气,加之秋季天凉了,气温下降,脾胃阳气不足,再吃多了阴寒性质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导致阳气不振而出现腹泻、腹痛、怕冷等不适症状。同时也要防止辛温助热,加重肺燥症状,而应适当多食用多汁、甘味、酸味食物。甘味食物性质滋润,具有缓急、和中、补益的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例如生藕能够清热生津止渴,熟藕则能健脾、开胃、益血;莲子既能祛余暑,又能滋补强身。
二、起居宜早睡早起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昼养阳,夜养阴”,秋分之后,作息上要调整到早起早睡的习惯,早卧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保持,舒展肺气。良好的睡眠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每天最好在晚上10点前入睡,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保证第二天工作和学习的良好状态。精神内敛,不再向外分散心志,以保持肺气清肃的功能,这是适应秋气的特点,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伤了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损伤,冬天阳气闭藏不住就会发生脾胃虚弱的腹泻病。
三、忌大量食用生冷食物
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随之发生变化,饮食应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因寒凉食物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病。饮食上有“秋宜温”的主张,也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脾胃属土,土生金,甘味养脾,脾旺则肺气充。
秋天干燥,宜多食梨、芹菜、萝卜、蜂蜜等含水较多的甘淡滋润食物可养脾利肺。梨性偏凉,对于脾胃怕凉的病人可以蒸梨或煮梨水,去除梨偏凉的特性,以顾护人体阳气。
此文来自:河北卫生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