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常常会发生一幕让医生头疼的场景:
“我不要做这个手术/治疗!我邻居家的亲戚就是因为做了这个手术/治疗,之后就怎么怎么样了······”
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相信不少医生都遇到过这种“讲不通道理”的病人。
我们是一腔热血为了病人的健康着想,可人家病人也是“眼见为实”的啊。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这其实是社会上一个常见的逻辑谬误,
有个名字叫做“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又叫存活者偏差,是由于观察经过了筛选的样本从而得出错误结论的统计学现象。翻译成人话就是:死人不会说话,而幸存者活下来的理由未必是他们说的那样。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照样成为了世界首富,所以读书无用,上大学不如早日打工。这是读书无用论的经典逻辑,乍一看好像没有毛病,但是其实这个逻辑的硬伤还是很明显的。据早些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7.8%。三个臭皮匠还顶一个诸葛亮呢,中国十几亿本科以下学历的人口,出现几百万个成功人士也太正常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上大学?因为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出现成功人士的几率更高。
回到医学领域,医生在向患者提出治疗建议的时候,参考的不是某个病人成功或者失败的例子,而是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里,巨量相似患者通过不同治疗方案后总结出的获益几率最大的治疗方案。
这些统计结果被写入权威的教材、临床指南、操作规范里,我们根据这些指导向病人提出获益可能最大的建议。
具体到每个病人身上,当然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手术同意书里出现的并发症,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比尔盖茨不上大学成功了就不让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学;也不能因为同事家的邻居的亲戚吃饭噎死了就不吃饭;更不能因为以往某个病人接受了某种治疗后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就放弃治疗了。
在医学这个严肃的领域,我们不仅需要知道耳听为虚,甚至亲眼所见的都不能作为下一个病人的诊疗依据。只有大量实际的可重复的数据才能锤炼出一条相对完善的治疗方案。医学并不完美,而且必将在不完美中不断进步发展。
供稿 | 王玉彬
审核 | 薛冰华
编辑 | 高凤霞
青岛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
公众号qdshdqrmyy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