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痰鸣及气喘的疾病,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主要特征。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与本疾病症状类似。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证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黄帝内经》虽无哮证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若因肺系或其他多种疾病引起的痰鸣气喘症状,则属于喘证、肺胀等病证范围。
哮和喘的区别
哮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声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为主症,这是由于痰气充阻,闭塞气道所致。喘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为主症,是由于风寒痰浊壅塞肺气,或由于肾虚不能纳气,致使肺气上逆而为喘。哮证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而且哮必兼喘,所以一般通称为“哮喘”。
金元以前的中医著作,对喘证与哮证多不加区别,统归在“喘促门”中予以论述。后人通过不断实践,逐渐将二者加以区分: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的关系是:喘不兼哮,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
探寻病因
哮证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常见病因有:
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肥厚食物,寒饮内停,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发物,以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塞气道,而致诱发。
体虚病后:平素体质虚弱,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部分哮证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虚为主。
辨证论治
哮证属邪实正虚,而邪实又有寒痰、热痰之分;正虚应审其阴阳的偏虚,区别其脏腑所属,以及肺、脾、肾的主次不同。治疗当根据“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等五类,还应注意是否兼有表证。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哮证极为顽固,经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部分儿童、青少年直至成年。肾气日盛,正气渐充,辅以药物治疗,可逐渐痊愈。中老年或体弱病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者则不易根除。若大发作时持续不已,喘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烦躁不安者,属危证之候,需及时抢救。
预防调护
哮证是反复发作且缠绵难愈的疾病,所以平时对身体的养护很重要。首先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疾病。其次可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还有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烟尘异味,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