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系骨科、冠脉支架植入、心脏外科等术后常见并发症,抗凝剂皮下注射是目前预防VTE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皮下注射后局部浓度高,易出现皮肤瘀斑、皮下出血甚至血肿、局部疼痛。为提高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疗效,降低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硬结和瘀斑发生率,美国循证实践学术中心Stevens提出的循证护理ACE Star模式,建立了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和宣教卡,并且规范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方法。
设计的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大小刚好是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精确腹部位置:脐周2cm外(中间大孔),上下5cm内,左右10cm内,提醒护士在有效部位注射。护士因轮班或工作忙不易记住上一次注射的位置,很多患者也容易遗忘上一次注射的位置,易造成两次注射间隔太近,或在同一部位注射。按数字从小到大,每次注射去掉一个数字,能有效保证两次注射点间隔2cm以上,并有规律地进行轮换。定位卡交给患者,每次注射时用,能让患者关注抗凝剂注射的相关问题,也能督促护士按规范执行操作。
(1)注射方法:全部使用预灌抗凝针剂,不排气,气泡在上(如打半量,药液预先排除),选择好注射部位,消毒皮肤,左手提捏皮肤形成皱褶,右手呈握笔式握住抗凝针剂,针尖朝下,快速垂直刺入皮下,不抽回血,右手拇指按压抗凝针剂顶端,缓慢推注药液10s,停留10s,拔针,不按压。
(2)注射注意事项:提捏皮肤使用示指及拇指,注射全程保持皮肤皱褶;注射深度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决定;拔针后常规不按压,如有出血和水肿,建议按压3~5min;注射后禁热敷、按摩;患者腹部系皮带、裤带处不予注射。
患者第一次注射抗凝剂时,主管护士必须给予患者宣教卡,对使用抗凝剂的原因、重要性、注射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宣教并反问,确保患者知晓抗凝剂皮下注射相关内容并能配合执行;每次注射前护士必须使用腹部定位卡,帮助找到合适的注射点,避免在同个点注射或间隔小于2cm,减少瘀斑和皮下出血的发生。并且提醒患者关注到下列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牙龈出血、大小便出血;腹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疼痛;局部或全身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发热、发冷、头晕、胸闷等。嘱患者如果腹部注射部位出现硬结、瘀斑,禁忌热敷、理疗或用力在注射处按揉,以免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皮带、裤带不能扎得过紧。
VTE的预防愈来愈重视,皮下注射抗凝剂的使用也愈来愈广泛,只有标准的注射方法才能确保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达到预防的目的。
来源:中卫护研院
※本微信号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著作权归原著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仅供网友免费分享,若有不妥之处请与本微信客服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长按上面二维码识别
关注榆树市人民医院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