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粽香流溢。
端午节又名“粽子节”,
划龙舟、吃粽子,
成了这个节日的标配。
(图源网络)
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相传,爱国诗人屈原是在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吃他,就往江中投粽子。后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便有了划龙舟、吃粽子的风俗。
粽子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深厚的食品,是中华民族饮食史与饮食文化的结晶。在没有冰箱、防腐剂、快餐面的古代,粽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被誉为“世界快餐的始祖”都不足为过。
(图源网络)
千变万化的粽子
原料 :糯米
形状 :锥形、菱形等多边形
裹料 :竹筒、茭白叶、芦苇叶等
做法 :先用水浸泡或蒸煮芦苇叶,糯米用水淘洗后浸泡。取两张粽叶一头一尾部分重叠翻折,取适量糯米后包裹,最后用细线绑好,放入冷水中煮好即可食用。
粽子发展到现在除了“白莹如玉”纯糯米样式,已有多种多样的花样馅儿。
南方有鲜肉、豆沙、蛋黄、莲蓉、排骨等;北方有赤豆、枣、蜜饯、板栗等。
其实各地粽子的馅料和形状都各有特色,笼统区分南北方粽子的差异也不太科学。如今全国各地更是兴起了新派粽子,如水晶粽子,芝士粽子,椰奶西米粽子等等,形状也不断创新,可谓中西合璧。
(图源网络)
食用粽子的功效
粽子是与季节密切相关的食品,古人在端午食用粽子除了纪念屈原外,还有一层祝愿健康和保健的含义。
芒种过后,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本草纲目》中称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而糯米性温,有暖脾胃的作用,可以提供较多的矿物质和 B 族维生素。
(图源网络)
粽子以苇叶为皮包裹糯米,叶子不仅带来清香,还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蒸制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功能。
添加小枣、花生、莲子、绿豆、红豆之类配料,更有一定的补益和清热解毒的作用,肉粽、蛋粽,则可以提高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
食用粽子的注意事项
清香的苇叶加上柔软的糯米,足以让人食欲大开,但也不是多多益善,人人适合。
不宜多食。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糯米不易消化,吃的太多易引起腹胀,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点,
搭配果蔬。吃粽子的同时可搭配蔬菜、水果等帮助肠胃蠕动的食物,避免消化不良。
不宜空腹或睡前食用。糯米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胃病和积食,不易消化。
(图源网络)
-
不宜食用冰冷粽子。仲夏天热,有人会食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或吃粽子时喝冷饮,这严重加重肠胃负担,应将粽子加热煮透再食用。
肠胃功能不好的人群不宜食用。老人、儿童包括肠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如果想解解嘴馋,可以尽量选择小粽子或少量吃,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三高”人群不宜多食。粽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食用过多会引起血糖迅速上升;另外脂肪含量高的肉粽子,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
最后一点,坏了的粽子千万不能吃。
来源:扬州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