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戊戌年·六月廿六
2018年8月7日
立秋,也称七月节。宋朝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日,皇家有祭祀、迎秋之礼,民间则有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但天气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经过大暑的大雨,暑气渐消,凉风已经由热带吹来的热风改为西太平洋吹来的台风。
二候:白露降。
是指立秋之后早晚温差渐大,夜间湿气接近地面,在清晨形成白雾,未凝结成珠,有秋天的凉意。‘
三候:寒蝉鸣。
与夏至第二候“蝉始鸣”相呼应。在秋天叫的蝉称为寒蝉,寒蝉感应到阴气生而开始鸣叫。
立秋习俗
戴楸叶
立秋时节,很多地方都流传有戴楸叶的习俗。
楸木是我国北方一种大叶的落叶乔木,秋天落叶,戴楸叶有应时序的意思。
这一习俗据记载自宋朝,在今天有些地方还有遗存,比如东北和山东的一些地区。不过形式上也有些变化,人们会将树叶剪裁、折叠成各种形状,佩戴起来显得更加美观。
悬秤称人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看看减了多少,秋来进补。
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谓秋后无余暑疟痢之疾”。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
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香薷饮”是中医的一个古方,由香薷、白扁豆和厚朴三味药组成,具有消除暑湿、预防感冒的作用。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就出现过“香薷饮”。
有一次,林妹妹随贾母、宝玉等去清虚观打醮看戏,其间,不知好歹的张道士给宝玉提了门亲事,惹得林妹妹心里不快。天气炎热加上情绪因素,林妹妹便中暑了,当时医生给她开的方子,就是“香薷饮”。
立秋饮食
在饮食上,立秋日有“贴秋膘”的传统。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一般的办法是“以肉贴膘”,如果你不想吃太多的肉又想应景,不妨吃鱼贴膘。鱼的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脂肪含量低,有利于调理脾胃功能。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热,但早晚寒气将渐盛,虚弱人群要避免寒气侵体。不同于长夏属湿,入秋后燥令当时,天气干燥,靠近暑天属“温燥”、靠近冬天属“凉燥”。温燥容易“动血”,不妨吃些滋润的食品,如银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荠、芦根等,既清热又润燥。
立秋起居
早卧早起
立秋时节,秋高气爽。如果晚上早一点睡,就可以聚敛阳气,而阳气则为我们立根之本。
秋季早睡,就能够积聚我们身体内阳气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精气神。而早起的话可以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收敛太多。
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食品、衣物需防霉变
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而相对湿度也会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霉变。
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易霉变的食物有:面包、蛋糕、熟肉、鱼虾、奶、鸡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
衣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同样会导致皮肤过敏,可置于阳光充足的室外或阳台曝晒。
防伤风感冒
立秋时节气温变化大,易受凉感冒。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在户外活动后,要及时擦干汗,防止着凉。
建议:“足三里”是强身健体、养胃败火的黄金穴。
【取穴】该穴位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
【手法】最常用的按摩方式之一是,手握成拳,以食指第一指节的背面作为着力点,或者手自然展开,以拇指腹作为着力点,在选定的穴位上绕圈按揉。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转载来源:陕西百姓健康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0911-2888021)
本站编辑:高小娥(宣传科)
感谢您的关注
延安市人民医院
患者至上丨细微关怀丨超值拓展
预约热线:0911-2888316
微信号:yasrm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