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浅析|孩子上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看完这篇豁然开朗了

儿已经四岁了,作为一个妈妈,我也和其他父母一样,要考虑孩子未来的选择方向。


弥漫在网络和周围父母群体里的,是小学开始的各种压力和择校困扰,这份焦虑即使不去主动找,也会从各种渠道渗透过来。


第一重要面临的选择,是“体制内”或“体制外”的考量。


所谓“体制内”,就是以高考为出口的学校,以公立为主,“体制外”是各类创新学校和出国导向的私立学校。


以高考为导向的学校,仍然有很大应试压力,做题和考试依然是生活主流;


以出国为导向的学校,内容趣味多元化,但是学费高昂,报名也时常有国籍限制;


很多创新学校理念先进,以人为本,但是与主流升学体系不太融合。


身为父母,该如何替孩子选择?选择一种路径之后,又该如何推动孩子?


从我个人而言,我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什么?


教育的两种职能


我先来回顾一点对教育系统的反思。


实际上,应试教育系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这些问题很久以前就有人指出来了。


从我们上学的时候开始,就提倡用素质教育作为解决之道。这些年各种前沿理论进入中国,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倡议更是层出不穷。


教育改革喊了一年又一年,到现在也得有二十多年了。


但为什么教育系统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们还是为了考试疲于奔命?


对这些问题,一种流行的视角是从官僚机构作风,或是从社会文化价值角度进行批判。


但这种批判实际上不合适,教育部门多年来推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包括禁止低龄择校、减负、降低考试难度、增加自主招生、推行走班制度,等等等等。


但为什么教育面临的问题还是几十年如一日?


我们之所以看到教育改革主张,和落地实践之间巨大的错差,是因为我们经常混淆教育的两种职能。


所有的新式教育主张,第一目标都是培养。


是从人的理想出发,谈论我们期望孩子获得怎样的能力、怎样的人格。对孩子的培养目标都是以世界为舞台,以终生为目标。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系统,负担的第一功能往往并不是培养,而是选拔。


选拔实际上并不涉及教育理想,而是一种资源分配。以选拔为第一目标的教育系统,最核心的设计思路必须是清晰可辨的选拔标准,通常也就是量化标准。


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维度,例如团队合作、领导力与大局观、幸福感和兴趣,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为了杜绝徇私舞弊,最好是清清楚楚的数字标准;而为了获得数字标准,最好是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系统设置,基本排除掉大部分人生理想。


我第一次理解这个事情,是大学三年级在一堂课上。当时我骑车到北大,旁听哲学系的《理想国》,老师在课上说到高考:


“高考非常合理,没什么不合理的,高考就是测智商,考语数外就是测一个人基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按智力选拔,非常合理。”


那个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很有可能这就是基本面:升学系统不在乎培养什么,只在乎怎么选拔出资优个体;


因此无论怎样呼吁教育对人综合素质的重视,这个系统都不可能发生彻底改变。


事实看上去确实如此。无论怎样变革入学和分班制度,谈“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口号,都无法改变应试导向和题海风貌。


即使表面改了,也不改实质。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的禁令,都改不了中小学仍然掐尖的现实。


以“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期望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ta的心灵成长;以“选拔”为目标的教育,期望用可操作的手段,挑出排名最靠前的孩子。


这两个目标根本是不同的,这是教育改革难以推行的内在原因。


资源稀缺的影响


那么国外的教育呢?是不是理想化的天堂?


实际上,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也肩负着强烈的选拔目标。想要进入常春藤,考试成绩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


虽然有艺术、体育、科学等多种特殊通道,但都需要各个领域成绩的拼杀。


有一些国家的教育更平等、更宽松,不掐尖,选拔考试的激烈程度要小很多,教育创新也理想主义得多,例如芬兰,那是怎么做到的?


在很多欧洲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相当高,芬兰每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87.0%(世行的教育统计数据),整体高等教育水平较为平均,职业教育也质量较高。


芬兰中小学教育也以均等为特色,不同学校的孩子进入不同高校,不会面临出路的天壤之别。


因此选拔机制不突出,有更多空间培养自由发展。


而中国呢?全国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人口只有12%,本科以上学历更是稀缺。


尽管近年高校扩张显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4%,但是其中一半以上仍是高职院校,而中国的高职院校在质量方面不敢恭维。


此外大学质量严重不均,优质大学仍然十分稀少。


教育经费大量投向头部高校,为了推出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于是马太效应更强,高校资源和质量差距非常大。


因此,所有孩子都在争抢极少量进入优质高校的名额机会,选拔机制异常强烈。


这就是教育系统的现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使得中小学学习呈现争夺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公立教育体系整体变得自由、多元、培养心灵,就是很难很难的事。


与此同时,想让父母勇敢踏出离开应试体系的一步,也是很难的事。


父母们不是不知道应试教育太辛苦,但父母敢走一条不在乎考试与选拔、不在乎升学的路吗?


绝大多数父母是不敢的。


毕竟只有很少的家庭财大气粗、能花钱买资源,多数家庭只能期待孩子被选拔进入好的资源环境。


平心而论,我是理解所有焦虑的父母的。


问题到底在哪里


如果就接受现实,遵从应试的逻辑,有什么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


选拔系统的成功之道,在于精确符合设定的标准。而真实世界的成功之道,则在于在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里,自己找出要走的路。


如果说选拔的世界是标准跑道,看谁先冲过终点,那么真实世界就是荒原和荆棘丛,看谁能在乱石中摸索出自己的轨迹。


选拔的跑道看肌肉素质,真实世界则比拼的是极为不同的另一些素质:观察环境、总结规律、洞察大局、与人协作、抗击风险、勇敢闯荡。


在真实世界里,当我们选择进一个企业,我们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这个企业面试什么题,更多的是要知道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是什么,适合不适合这这个企业的业务;


当我们做项目,我们不仅要填上所有项目表格,更重要的是协调团队分工、协调各方资源、协调上下关系;


当我们做产品,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百分百正确答案的产品,如果有人知道,他自己就去赚得盆满钵满了;


当我们做市场,市场规律总是隐藏在万千纷乱的数据背后的,瞬息万变,谁能有慧眼发现哪怕一点点规律,就能以导师的身份接受顶礼膜拜;


当我们做宣传,不再有命题作文,有的人似乎有妙语连珠和强力说服的魔法,总是能令人瞩目,收获万千关注。


所有这些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了解自我的能力,是协调他人的能力,是创造新鲜的能力,是洞察世事的能力,是思辨表达的能力,更是领导团队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这些能在量化选拔考核中体现出来吗?不能,它们没有一个能用量化考试。


甚至会压制某些素质——在确定的答案照耀下,独立创新和另辟蹊径都是傻瓜行为。


这就造成了教育最大的两难——升学系统和人生系统注定的错差:升学系统不在乎的,恰恰是对于人生成就最为重要的。


于是我们的人生被切割为两段:先用十几年学习通过考试,然后从头开始学习应对人生。


出路又在哪里


那应该怎么办呢?一方面,考试选拔的现状改不了;另一方面,人生最重要的能力考试教不了。那是不是进入了一个无解的境地?


再回到自身对教育的期许。我一直在心里想,自己心中期望的教育是什么样。


作为普通父母,我也和多数父母一样,还是要让孩子走普通的公立升学路线,毕竟没什么条件选择国际学校,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彻底创新,完全不考虑升学。


但这就一定意味着陷入题海不可自拔吗?意味着从此只在乎分数、不在乎孩子的个性成长吗?是不是进了应试之门就一定要同样焦虑呢?


我想,这和父母对孩子的心里期待和底限有关吧。


我真的问过自己:你能接受自己的小孩考到哪里呢?我和先生是清北毕业,但我们也知道,现在北京的孩子考清北比我们那个时候困难了太多,几乎不敢期待孩子同样能上清北。


那么能不能接受孩子上一个很普通的大学,在某个其他城市,连985,211都算不上?想了很久,我觉得我能接受。


我期望孩子获得基本的高等教育,但是真的能接受非常普通的学校。


那我对孩子完全不做任何期许吗?也不是的。


我其实对她的期许是更长久的: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期望她自立、有喜欢的事情、有自我追求的路径,能闯出自己的小天地,充实而幸福。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心目中,如果小孩发现自己的热情在于广告创意,而从一个小编辑开始兢兢业业锻炼,我觉得挺好。


愿意做个手工皂品牌,或是能在创业公司谋一个技术职位,也挺好。做财务,做摄影,也都可以的。


关键是有内在动力、有坚韧的心和清醒判断的头脑。我希望她能独立探索人生之路。


她能做到独立自主吗?未来的商业和技术变化太快,方向在哪里呢?她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吗?


如果并非出身名校,她能在自己选择的职业中获得发展和上升空间吗?她能找到人生的幸福吗?她能拥有审慎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吗?


这些疑问,考试体系给不了答案。


无论她以后考试成绩好不好,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考试体系负责选拔,但不负责人生的培养。


那么,这些该去哪里寻找呢?想了很久,我发现,出路只能在于课外教育。未来的校内教育很难见到真正的改革。那怎么办?只有诉诸补充教育。


如果校内教育注定只是应对选拔,那我希望校外教育能满足对人成长的诉求。


我希望有一套完整而可信赖的校外教育体系,能恰好弥补校内教育的不足。


我希望它是系统性的、科学合理的、有多种内容搭配,成为一座成长性的开放学校。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发现内心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有没有内在兴趣,对最终的结果影响极大,但如何才能让孩子发现兴趣呢?


上一个兴趣班就要很多时间精力。如果孩子能广泛接触各个领域,了解真实世界如何运作,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自我推动,那该有多好。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获得大局观。视野广博的孩子看事情更有洞察,而且能在更大范围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思维更清晰。考试体系给人形成的思维定势是猜测正确答案,然而现实生活中多数问题没有确定答案。


我希望能有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学习辨析观点、表达观点、聆听观点,形成有逻辑有判断的思维。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创造新事物。学校考试把各种各样的特立独行判为不正确,而我希望有一个空间,不仅不禁止天马行空的想法,还能帮孩子把想法转化为实际可行的创造,长大后轻松产出爆款创意。


我希望这样的校外教育,能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学校里很少需要合作,然而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几乎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


我希望孩子能够有机会在团队中锻炼,锻炼分工合作,共同为了目标而努力。


所有这些,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耳闻目睹、认为最最重要的部分。这些素质需要长时间、系统性培养和锻炼,然而目前,这样的教育几乎只能依靠家庭提供。


如果有理想的课外教育,我希望是一座课外学院,补充学校教育的缺失。目前很多课外学习班仍然应试,那只是辅助教育,不是补充教育。


补充教育应当做应试教育不做、但又对人生至关重要的部分。这才是真正的补充教育。


理想的教育在哪里


那么存在这样一套补充教育系统吗?


原本不存在,但是我们想让它存在。


我闭上眼睛想象,我的小孩们,希望让他们进入什么样的课堂呢?


最好是一个有趣的、能接触到各行各业人生的地方;最好是一个开放、包容、引领性的空间,让孩子进行科学和艺术探索、做自己的创造,接触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


来源:晴妈说(ID:qingmashuo)


版权声明:“CFDA制药人社区”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方式:18669808666,商务合作请加微信18669808666。) 

精品养生公众号推荐

不可抗因素(比如转载无法核实真伪的文章等),公众号可能会被封号,

请扫描加CFDA大健康社区备用公众号

以便欣赏更好精品文章,谢谢!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