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盛夏渐行渐远,秋意愈来愈浓。这个时节养生宜养什么,哪些病容易“缠上身”,该如何预防?夏秋交换季节,肌肤因为换季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皮肤干燥,因此远离秋燥有哪些办法?本期《大家养生》邀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干部内分泌科主治医师陈际连,来为大家聊聊秋季养生那些事儿。
专家简介:
陈际连,医学硕士,主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康复医学会首届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四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骨质疏松的中西医诊治;更年期、汗证失眠便秘及内科常见病的中医药调治。
问:我们说“秋季养生”宜养什么,在这个时节身体会出现哪些症状,在调理时应注意哪些?中老年人保健有哪些注意事项?
陈际连: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所谓养生,最主要的就是要顺应四时气候,使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界的外环境保持一致,这样的话人体才能够保持平衡,不发生疾病。
起居上要早卧早起,早卧滋养阴气,早起顺应阳气,早卧早起可以有效预防秋乏;情志上要使志安宁,无外其志,即保持情志安逸宁静。
中老年人在保健方面,尤其要注意在气候变化的时候预防疾病。中医学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之所以会发病,是因为人体自身先有不足,而后才会被外邪乘虚而入。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的正气,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如感冒、气管支气管炎等,甚至引起自身机体功能紊乱,诱发基础疾病,比如哮喘、冠心病心绞痛等。因此要从上面说的情绪、起居等方面多加留意。
陈际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里比较有名的观点。秋天是主收的季节,人体也应该适当的储备,以备冬藏春生;秋季其气主燥,因此,饮食上可以多食用一些滋养性的食物比较好,比如雪梨、百合和一些高蛋白的东西,尽量避免辛辣之品,以防其辛热伤阴。
至于肥胖,从西医学方面认为是脂肪堆积过多,要求控制热量摄入,而中医学认为是痰湿内盛,要求忌肥甘厚腻饮食,以减少痰湿内生。所以即使是秋季主收的季节,仍要求饮食宜清淡,避免脂肪含量高的饮食,可适当增加高蛋白和高纤维饮食。
陈际连:我们前面说了,秋季要注意养阴和使志安宁,所以要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晚上。阴阳交会于子时,也就是晚上十一点,此时正是养阴时机,人体应该进入睡眠。若运动烦劳,则阳不能入于阴,轻则会导致失眠,久则伤阴。
所以运动上建议晨起运动,以顺应阳长之势,如果晚上运动的话,注意不能太迟,建议晚上十点后不要运动。在运动形式上要以和缓的运动为主,比如华佗五禽戏、太极拳、太极剑等。
陈际连:秋季腹泻、秋季过敏性鼻炎、感冒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前面我们说了“邪气所凑,其气必虚”,之所以在季节交替和秋季出现这些疾病,主要是我们人体在季节交替时没能很好地顺应天时而调整生活起居饮食,损伤了正气,从而被秋季的外邪所伤。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在疾病的预防方面,主要从正邪两方面来着手:一从饮食上注意清洁,以免病从口入;二来及时增减衣物,避免风寒;三来保持情志稳定,精神内守,也就是要情绪稳定,放松心态,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陈际连:春捂秋冻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也是我们先辈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所谓秋冻,就是指秋天天气一凉,不要急于增添衣物,保持适当的凉意。
“春捂秋冻”的原则还是要适量,适当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从圆运动的中医学观点来看,秋季是收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需要一定的寒凉之气收敛,才能进入人体敛藏,如果过暖的话,阳气敛藏不够,会影响冬季阳气的闭藏和春季阳气的升发。
不过,秋冻对于偏于阳虚的人则不适合。这类人平时就怕冷、乏力,易于感冒。如果再不注意保暖,体表阳气就更虚,易招致外感的一些疾病,如呼吸道疾病、腹泻等。
陈际连: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五种气候,而秋季的主气就是燥,这个季节肌肤容易出现干燥问题。那么怎样去调整呢?秋天可以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梨皮、百合、山药、银耳等来滋阴润燥,必要时可以配合中药来增强滋润作用。
(赵晓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