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发白、容易疲劳、失眠多梦、头昏耳鸣……遇到这些情况,你或许会以为没有休息好所致,其实可能“贫血”找上门了。
约20种不适都与贫血有关
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很多疾病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
皮肤、指甲苍白干燥,眼睑颜色暗淡,口腔黏膜颜色不够红润,头发枯黄,困倦、疲乏,头晕、眼花、耳鸣,心慌、气促,失眠多梦,淡漠,性功能改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夜尿增多等都可能源于贫血。
从字面上讲,贫血就是血液贫乏、不足,但实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减少。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化验单上常常用Hb表示)<120克/升,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红蛋白<110克/升就是贫血。
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65岁以上人群的贫血定义为:男子血红蛋白<130克/升,女子<120克/升。
贫血的三大原因
营养性贫血:
铁、叶酸和维生素B12 等微量元素,为血红蛋白的合成提供了原料。如果缺乏,就会导致贫血。临床上,因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贫血很常见。
想要远离营养性贫血,最重要的是从日常饮食着手。
1. 补铁有个“铁三角”
民间推崇的“补血三宝”,红糖、红枣和花生米都属于植物性食物,其中所含的非血红素铁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补铁主要依靠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素铁,重要来源是“铁三角”,即红肉、动物血液和肝脏,如瘦猪肉、牛肉、猪肉等。尤其难得的是,“铁三角”与果蔬、豆类和谷类等植物性食物一起食用时,还能促进这些食物中铁的吸收,一举两得。
2. 绿叶菜和坚果补叶酸
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动物肝肾、豆类、深绿色蔬菜和坚果等。
3. 发酵大豆补维生素B12
红肉和动物肝脏也是维生素B12的主要来源。另外,蛋类、奶类和发酵大豆制品(如豆豉、腐乳)中也富含维生素B12。
4. 用好维生素C这个好搭档
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处在最容易被吸收的状态,会让补铁效果翻倍。补铁的同时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青椒、萝卜缨、芥菜、酸枣、鲜枣、猕猴桃、柑橘等。
如果明确是营养性贫血,不可迷信“药补不如食补”,应遵医嘱及时使用铁剂等药物让贫血状况得到快速纠正。“食补”见效慢,可在“药补”的基础上同步进行。
疾病因素:
不少人体检发现贫血并不在意,殊不知,贫血会埋藏祸根,是很多重大疾病的征兆。血液病、恶性肿瘤、慢性感染、风湿性疾病、肾脏病变、肝病、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至少7种疾病都可能导致贫血。
老年人贫血一定要追查原因,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严重的问题,比如,有10%~40%的肿瘤患者合并贫血。
如果你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可以先看血液科,也可以根据伴随症状看消化内科、内分泌、呼吸内科等科室,及时检查,以免贻误诊治。
老年男性或绝经后妇女,一旦出现缺铁性贫血的表现,一定要追查原因,特别要排除消化道肿瘤。
药物因素: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长期用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药物如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可能会因消化道失血造成贫血。
另外,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喋呤、干扰素等通过骨髓抑制,都可引起贫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阿莫西林等)、抗结核药等也可导致贫血。
如果你正在服药,应遵医嘱正确服用。若该药有可能导致贫血,应定期查血,并在饮食上有意识地补血。
4类人要警惕营养性贫血
临床上,营养性贫血较为常见,以下4类人尤其要注意。
1. 老年人
我国60~79岁的老年人群体中,贫血的发病率近35%,而到了80岁以上,发病率更达到45%。
老年人尤其患有慢性病者,本身就存在缺氧状态,如再发生贫血,其原有的慢性病就会加重。因此老年人要特别重视贫血,及早发现和治疗。
2. 素食者
谷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几乎不含维生素B12,其中的铁又不易被吸收,因此素食者容易因为缺铁和维生素B12患贫血。
3. 孕妇
孕期的一些生理现象,如血容量增加、孕早期呕吐等,会导致血液中血红蛋白相对降低。孕妇在补铁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叶酸食物的摄入,适量添加叶酸补充剂。
4. 婴幼儿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更多的营养,但他们食谱比较简单,食物范围较窄,如果不重视摄入富含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的食物,就容易贫血。
在给婴幼儿选择辅食时,蛋黄并不是最佳选择,其中的铁不利于被吸收。在强化铁米粉的基础上,适当添加蔬菜和肉泥,补铁效果更佳。
▼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