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的心血管疾病在临床常见,后果很严重。其实,睡前喝水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此外,血液粘稠度、纤维蛋白原也是造成冠心病的原因,严重时可导致心梗。一般情况下,老人需靠药物改变血压、血糖、血脂情况。不过,血液粘稠度跟喝水有关。研究表明,每天喝6~7杯水比喝2~3杯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
人体的血液也是有生物钟的,血液黏稠度在生物钟的调度下此起彼伏。血液最黏稠的时间段是半夜到清晨,因为此时人基本在睡眠状态,无法饮水,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丢失水分(呼吸、出汗和排尿,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且排泄量很可观。相关研究显示,人体平均一晚上要排出450毫升水。
老人如果整夜不喝水,血液粘稠度会增加,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如果睡觉前及起夜时适当喝水,稀释血液浓度,就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睡前喝水有助血液循环,而晨起饮水可通便、唤醒肠胃,也能预防心血管意外。晨起喝水时,便秘老人要大口吞咽,动作快一些,这样可让水尽快到达结肠,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如果小口地喝,水很容易被胃吸收,产生小便。胃不舒服的老人,可采取喝粥的“水养护”措施。熬粥温度要超过60摄氏度,这个温度会产生糊化作用,软糯热腾的稀饭入口即化,下肚后易消化。糖尿病老人保持身体水分,有利于控制血糖。
需要提醒的是,睡前喝水也不要太多,半杯就行,否则造成频繁起夜,影响睡眠。也可在白天少量多次喝水,每次100毫升,以保持体内水分,晚上就不用喝太多水。
突发的心绞痛更危险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所以冠心病人会谨慎预防。但对健康人来说,突然被心绞痛偷袭则更加危险。
首先,这些人可能对心绞痛缺乏了解。经常发作的患者一般会规律用药,注意症状变化,发现异常会迅速就诊。而很少发作的人缺乏经验,不知道什么程度应该去医院。数据显示,人群中约有40%的猝死者是过去没有任何心脏病史的人。这时的心绞痛虽然是“初发”,却可能一击致命。
其次,心脏自身有保护性机制,第一个是在反复缺血时,心脏表面就长出了一些额外的血管,保证整个心脏的血液循环。即使原有的主干道堵上了,这些血管还可以起作用,不至于在突然一个打击来临的时候心脏停跳。第二个是预适应,就是说反复心肌缺血,时间长了,心肌细胞习惯了,适应了,再次缺血对心脏的影响相对小了。而突发心肌缺血时,心脏的保护机制还没来得及启动,心跳就停了。所以突发心绞痛往往更加危险,发生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循环衰竭或猝死的概率更高。
此外,许多人出现心绞痛时,以为是年龄大了,体力不济,并未意识到这就是心绞痛,从而被偷袭,甚至出现危险。其实,心绞痛并不像这个名字给人的印象,很多时候并不表现为典型的胸痛,而是压榨样或紧缩样疼痛,出现胸部闷、憋、堵、胀、发热等不适,部位在心前区、胸骨后,有拳头大小,发病过程持续几分钟,一般停下来歇一会儿可能会缓解,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并且每次发作的疼痛部位是相对固定的。因此,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该马上就医,大家要树立“有胸痛,上医院,拨打120”的概念。
最后,要特别说明,不是说心绞痛天天发作就是好事,只是说过去没有心脏病史的人,一旦犯病可能更重,危险性更高。如果心绞痛患者没有及时 发现并治疗,尤其是已成为不稳定心绞痛时(程度加剧、时间延长,含服救心药效果不明显),随时可能发生心肌梗死。近些年,业界把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梗一起归入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范畴,提醒医生和患者碰到不稳定心绞痛要与急性心梗同等重视。
还需要提醒的是,心绞痛一般历时1~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如超过15分钟,或者连续含服3次救心药不缓解,应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来源:人民网健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底部请随手点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