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慢性胃炎的5个信号,快来看看自己有没有!

胃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有可能是饮食不规律或者是自身脾胃虚弱等原因造成的。

虽然说胃病不是特别严重的疾病,但是仍然不可忽视它。因为长期的胃病可能会发展成为慢性胃炎,而慢性胃炎又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消化道出血、胃肠穿孔、癌变、幽门梗阻

因此,“胃”,不可再无视!



胃炎的症状


一、便秘

  提示:胃热   

胃热的人,食物的残渣在身体里面下行比较慢且水分很容易流失,等到大肠的时候已经变得很干,从而导致便秘,而与此相对的,大便经常不成形,很稀,这多半是因为你的脾胃虚寒导致的。


【解决方法】

便秘可尝试推腹法,即一只手放在左侧肺部下缘,另一只手压在上面,用力均匀地按摩,此法可促进胃肠蠕动,加速食物残渣的下行。

腹泻可温灸中脘穴(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掌心按住膝盖,中指末端向外一横指处)、关元穴(脐下3寸处)等穴位,同时每天饮用1杯生姜大枣红糖水来改善症状。


二、身体肌肉松弛 肌肉少而肥肉多

提示:脾胃虚弱

如果一个人肌肉松弛、没有弹性,或肌肉少而肥肉多,多因脾胃虚弱所致。

【解决方法】

脾胃虚弱者可经常运动脚趾和按摩小腿。


三、嘴唇无光泽

  提示:脾气亏虚  

如果一个人脾气健运,则口唇红润有光泽、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气亏虚,则口唇淡白无光泽,甚至萎黄,而且常脱皮。

【解决方法】

脾气亏虚的人可以尝试着把午饭时间提前到11点,因为这个时间点是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能力最强的。而脾脏最弱的时间一般是在19~23时,我们可以在晚饭1小时后吃1个水果,这样能够有效的健脾。


四、鼻翼发红

  提示:脾胃有热  

如果一个人鼻翼发红,常说明脾胃有热。

【解决方法】

脾胃有热者可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钟,每天2~3次,同时配合按摩胃经的内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缝之间)效果更佳。


五、黑眼圈

  提示:脾胃血气浑浊  

胃经是气血充沛的一条经络,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经的起始点,比较容易沉淀浊物,所以熬夜的人常会有黑眼圈,这正是血气浑浊的体现。



【解决方法】

尽可能缓解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宜熬夜;少看刺激的电影、电视;调节饮食,少食多餐,多食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如蛋类、鱼类等,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胃炎怎么治疗


1

第一招:理脾胃关系,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和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是表和里关系。胃主要受纳、脾管主运化,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才能够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又称脾和胃是“后天之本”。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



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2

第二招: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决问题

脾主运化,当脾出现问题时,造成胃部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不能运输到身体各部,同时也不能反补营养给胃,脾病造成机体主症有:胃胀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胃主受纳,当胃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由此可见,脾胃病的症状基本都是同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平常“胃痛医胃”难以解决问题的所在。中医理论认为胃病属于脾胃病的范畴,在治疗胃病的同时也要解决脾病,真正的“脾胃同治”。


3

第三招:防慢性胃炎:多数脾虚,重在调理

减少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在于“防”,因为该病主要由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吃太多生冷的食物,精神压力大等众多因素造成,而这些因素都会造成“脾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胃部出现症状。


胃炎吃什么食物好


口里发苦、有异味、口干为肝胃郁热型——— 多吃“三瓜”

每天要进食适量蔬菜水果,如苦瓜、黄瓜、丝瓜等清热泻火通便食物。可将丝瓜切成小块,加调料做汤。


脸上长痤疮者,可常食“瘦肉炒三瓜”。具体做法:先将50克猪肉煸炒至半熟,依次将苦瓜、丝瓜、黄瓜各100克下锅同炒。


口里泛酸水、不想吃东西为脾胃不和型——— 多喝白萝卜汤

犯病期间可喝些白萝卜汤,或将萝卜切细丝加花椒、大茴香炒至软烂食用。


对于胃酸分泌过多者,应禁用肉汤,可喝牛奶、豆浆以中和胃酸,也可将肉类煮熟去汤后再烹制。


食欲差、乏力怕冷、苔白为脾胃虚寒型——— 多吃砂锅炖菜

年老体弱或胃病日久不愈者,饭菜要做得软烂,易消化且富含营养,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避免吃生冷和含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韭菜等。


【总结】上文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胃炎的一些身体信号以及治疗方法,胃炎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因此,大家平时在生活中一定能够要警惕自己身体出现的疾病信号,这样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防护!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