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新华社:罗氏制药深耕中国市场,向全球输送本土研发

本文由新华社授权转载,记者龚雯

音频由第一财经FM97.7 授权转载,记者杭一啸

原标题:跨国药企深耕中国市场 本土研发将向全球输送




9月6日,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虹女士走进“对话张江”全媒体大型访谈的现场,接受上海广播电台主持人、新华社资深记者的采访,畅谈罗氏创新理念、展望品牌创新未来。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频道9月6日电(记者龚雯) 第一家落户上海张江的跨国药企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虹6日在2016“对话张江”全媒体访谈中表示,罗氏扎根中国发展的22年里,率先在中国建成包括研究、开发、生产、营销的完整医药价值产业链。于2015年追加8.63亿元在张江投建的罗氏创新中心,预计在2018年完工,进一步探索和开发,让中国患者第一时间用上国际新药,同时向全球输送新药成果与人才。

2004年罗氏在上海独资建立了第一个研发中心,目前在华拥有16个产品,覆盖抗肿瘤、抗感染、移植等8个治疗领域,覆盖全中国300多个城市。

相比罗氏研发中心把国外的技术引到中国,结合本地疾病情况再改进生产,周虹指出,罗氏创新中心完成后,将致力于把中国本土研发出的药品拿到全世界,供全世界用。以抗感染药物为例,罗氏在旧金山、巴塞尔的研发团队就没有涉及,全部由中国团队进行,超过330名研发员工中,80%是中国本土科学家。

一个新药从实验室到病人手上,要经过临床试验、药物审批、市场准入等一系列的环节,周期长达10-12年,同时还要承受大约60亿元的国际平均投入水平。


周虹表示,在开发阶段,寻找最好的化合物成功率仅为五千分之一,犹如大海捞针。之后,即便通过三期临床试验,仍将有五分之一的潜在新药会在付出数亿美元的研发最终阶段被淘汰,并永远消失。最后,每个国家的药物在进入市场之前都需要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批。


之所以强调最适合的创新药,因为创新药只有用在最合适的患者身上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可及性和用药的合理性都至关重要。

“虽然还有一些药物没有在中国获得上市批准,以往比欧美滞后4-6年,但可喜的是,政府在加快药物审批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当新药在欧美申请审批的同时,也可以中国药监局申报新药注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患者能和欧美患者同步,第一时间用上最适合他们的创新药。”周虹说。

不仅扎根中国,而且对接全球。截至去年年底,基于罗氏研发中心上海产生的发明创造已产生了141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有67件已在中、欧、美、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获得授权。

“创新不能只停留在专利方面,得变成产品,才能让患者从中获益”,周虹说,面对国内医药行业近10年来第一次进入个位数增长,罗氏不断调整、多元化创新。例如通过和政府部门合作,使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肿瘤药赫赛汀进入全国11个省市医保报销范围、覆盖3.5亿人口;通过和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探索医保报销方案和支付模式,进一步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另外,近期主动降价一款治疗肺癌药物的价格30%,惠及更多患者。


周虹表示,未来,罗氏一方面将继续大力在药品创新上的投入,另一方面将继续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创新合作,通过大数据精准医疗,提高效率。在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下,中国市场不仅将继续作为罗氏全球业务的主要增长引擎,还将向全球输送人才。


2016“对话张江”全媒体访谈活动,由上海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网、上海证券报共同主办;恒丰银行上海分行联合主办。东方网、第一财经频道、东方财经·浦东频道、东方广播中心、第一财经广播、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为媒体支持。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