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方案的进程经历了阶梯治疗、贯序治疗和联合治疗三个阶段,从有关降压研究结果来看,联合治疗方案属于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联合用药虽好,但服用起来并不方便,依从性较差,于是复方降压药单剂型的使用,成为了一个明智之选。
在常用的联合降压方案中,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的方案无疑是很合理的,两种制剂既可以从各自的降压机制上互补而起到1+1>2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互相抵消各自的不良反应。
如由ACEI与利尿剂联合构成的复方卡托普利片,每片含卡托普利(ACEI)10mg、氢氯噻嗪(利尿剂)6mg;服用方法为每天2-3次,每次1-2片。复方培哚普利吲达帕胺片,每片含培哚普利4mg、吲达帕胺1.25mg,每天仅需服用1次。
同样是复方降压片,服用次数差别大
参照2015年发布的《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可以看出两种制剂中的ACEI降压机制有所不同。
卡托普利属于巯基的ACEI制剂,其半衰期很短,只有2个小时,每天至少需要服用2-3次,降压作用呈明显波动,降压的效果不够平稳,疗效相对较差;而培哚普利属于羧基类脂溶性制剂,其半衰期可达10小时,每天仅需服用一次,即可使降压效应覆盖全天,且降压作用强于卡托普利。
利尿剂氢氯噻嗪半衰期小于吲达帕胺,不能对血压变异性大的清晨和/或夜间高血压起到防治作用,而吲达帕胺半衰期长达18个小时,足以覆盖全天包括夜间与清晨的血压控制。
除去药物本身半衰期会减少服用次数的好处,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关注点。如两者成分中利尿剂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以及两种ACEI引发咳嗽等的程度均有不同;培哚普利引发咳嗽等副作用小于卡托普利,针对氢氯噻嗪长期大量服用会对糖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吲达帕胺不但不会对糖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相反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大样本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情况的研究数据显示,无论是作为新诊断的高血压起始治疗,或是作为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替换治疗,还是作为其他治疗方案控制不佳的添加治疗,使用培哚普利+吲达帕胺均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并且无不良反应。培哚普利预防脑卒中复发研究试验研究证实对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接受此方案可以使脑卒中的风险事件降低28%,心血管病风险降低26%。
新配方的复方利血平制剂 疗效优势明显
2016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自主研发的固定复方制剂的规范应用,特邀请高血压领域的专家,讨论起草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总结了老的复方利血平片与新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之间的差异。
此二方均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复方单片降压药,复方利血平片每片含利血平0.032mg,氢氯噻嗪3.1mg,利眠宁2mg,维生素B11 mg,维生素B6 mg,盐酸异丙嗪2.1mg,硫酸双肼屈嗪4.2mg,氯化钾30mg,三硅酸镁30mg;其服法为每日3次,每次2片,即每天服用的主要降压药物总剂量分别为利血平0.20mg左右,氢氯噻嗪19mg左右,双肼屈嗪25mg左右。
而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每片含利血平0.1mg,氢氯噻嗪12.5mg, 硫酸双肼屈嗪12.5mg,氨苯蝶啶12.5mg。其服法为每日1次,每次1片。也就是说,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每天服用的主要降压药利血平和双肼屈嗪均仅为复方利血平片的二分之一,氢氯噻嗪的量相仿,但是增添了具备降压作用的保钾利尿剂氨苯蝶啶。
别看这小小的配方差别,新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疗效优势很明显:
处方只由4种药物即利血平、氢氯噻嗪、氨苯蝶啶和硫酸双肼屈嗪组成。氨苯蝶啶可以抵消氢氯噻嗪导致的低血钾;氢氯噻嗪和氨苯蝶啶作为利尿剂可以抵消利血平和双肼屈嗪引起的水钠潴留。氢氯噻嗪的排钠作用可以使血管壁钠离子浓度降低,血管对儿茶酚胺类物质及血管紧张素的反应性减弱,引起血管扩张和外周阻力降低,增加其他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利血平可以对抗血管扩张剂和利尿剂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利血平有比较严重的消化道副反应,不能用于胃及十二指肠均溃疡的患者,同时利血平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轻者产生过度镇静、注意力不集中,重者可引发抑郁症甚至导致自杀。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中利血平含量小,临床副作用轻,目前尚未见抑郁症的相关报道。处方中的双肼屈嗪属于单纯血管扩张剂,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及诱发心绞痛,《中国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不推荐单药使用,可与其他降压药联合组方使用,本方为联合用药且剂量与复方利血平相比,剂量减半。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每天仅需服用1次,这样就可以减少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漏服的几率,便于血压的控制,提高了服药的依从性。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动态血压研究显示:其收缩压谷峰比为88.9%,舒张压谷峰比为73.3%,每天服用1次可以平稳降压,有效地控制了夜间及清晨血压的波动。
有研究表明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治疗6~18个月可以显著降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治疗4个月可以减轻肾小球纤维化和肾血管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