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纷繁嘈杂的世界,现场互联网、智能手机、动画片等充斥着孩子的世界,大多数的父母平时又在为生活奔波,很少有时间能陪伴孩子。如何利用清明这个假节日,陪伴和教育孩子呢?
爬山、扫墓、祭祖等这些是我们中华名族的的风俗习惯。让孩子陪同大人去祖宗的墓地,给逝去的先人磕个头、上个香、敬杯酒,让他们不忘血脉的传承。家庭团聚在一起,围绕清明时节怀念逝去的先人,在喧嚣的社会中,传递家族中血脉的传承,让新一代人懂得感恩,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让孩子了解万物的生长规律,让孩子对“生死”这一敏感的话题有个主观的认知过程。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在24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
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和昆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