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先病人之忧而忧 后病人之乐而乐

——记章丘中医医院脑外科二病区主任 辛绍岩

本报记者 张岩 通讯员 解秀珍

每当为一个患者做完手术,疲惫又满足地从手术室里走出,是他最为熟悉不过的。每天几台的手术数量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医生,而手术的高成功率,也让他收获了无数病人的笑脸,听到了无数句由衷的感谢。

从医24年 他从“门外汉”变身外科专家

       “我是中医学院毕业的,所以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大难题。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艰辛才能尽快熟练各种外科病和多发病。”辛绍岩告诉记者,为了尽快熟悉业务,自己不断“充电”学习,在完成临床日常工作的同时,学习了大量西医外科专业理论,三个月后能够熟练地应对各种病情。

 从医23年来,辛绍岩一直从事外科临床工作,长期致力于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和教研工作,并积极开展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并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辛绍岩先后于1999年在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一年,于2009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临床医学中心进修神经介入专业1年。多年来,积极开展各种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颅脑创伤的微创手术治疗和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技术。目前成功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30余例,神经介入手术17例;今年以来,成功开展了重要脑功能区跨矢状窦巨大脑膜瘤切除术,小脑血管母细胞瘤切除术,均填补了我院技术空白,处于区内领先水平。近期在我区率先开展了颅内压(ICP)监测技术,目前已完成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使该院神经外科技术水平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父母先后患病离世   他含泪坚守岗位 

        由于工作繁忙,辛绍岩和家人聚少离多,对于年迈的父母更是疏于照顾。记者了解到,辛绍岩的父母因为患病于2012年先后辞世。“2003年的时候父亲给我打电话,说母亲心肌梗塞。当时我正在手术台上,无暇顾及。在父亲第二次电话催促我的情况下,我只能先拨打120急救电话。”辛绍岩告诉记者,经过抢救母亲恢复得不错。然而,好景不长,2012年8月母亲被查出患有皮革型胃癌,在陪母亲积极治疗的过程中,父亲又因为浑身无力被医院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没有日夜守护在父母身边,这份愧疚我至今埋在心底,但我不能离开岗位,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俗话说,担子有多重,决心就有多大。作为脑外科二病区的主任,辛绍岩深感责任重大,在父母重病的情况下他依旧坚守工作岗位。期间,为了不耽误工作,辛绍岩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到病床前守夜。

       “尽最大可能用微小的创伤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们临床医生永远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方向”,这也是辛绍岩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他而言,看到自己经手的患者痊愈出院,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欣慰。一路走来,他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也收获了快乐和回报,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却支撑者他不断前进。

胆大心细 创造多个医学奇迹

 大脑是人体的神经系统中枢,是思想活动的摇篮,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出现问题,容不得半点的马虎和丝毫的懈怠。据辛绍岩回忆,2003年一名2岁患者由于颅内出血引发脑疝,并出现大面积创伤性脑梗死,患者陷入深度昏迷。经省级专家会诊后,表示无力回天,患者痊愈的可能性极小,同时患者家属执意放弃治疗。“虽然出现大面积脑梗死,但作为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我认为可塑性很强,孩子一定还有救!”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辛绍岩仔细研究患者病情、查看相关资料,每天打电话询问患者情况并说服家属继续回院治疗。如今,经过系统治疗,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起居。

 脑动脉瘤的花费高、病情重,病人不确定因素很多,手术的风险极大。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胆大、心细,更要与家属做好沟通,鼓励患者坚持治疗。2016年,邹平一名患有跨矢状窦脑膜瘤的患者慕名而来,找到辛绍岩寻求诊治。“脑膜瘤跨越脑部大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或者损伤静脉,轻则瘫痪,重则丧命。”面对这个“棘手”的患者,辛绍岩从容面对,迎难而上。经过周密安排,辛绍岩成功将患者脑瘤切除并将脑骨重新安置,避免了二次手术。多年来,面对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辛绍岩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多年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大大提高了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挽救了大量濒临死亡的病人,并成功抢救了数例已被省级医学专家宣布救治无望的患者,创造了多个医学奇迹。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