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强壮方和疲劳恢复方,经典的调和营卫方,适用于以心动悸、腹痛、自汗出、消瘦、脉弱等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红枣20克。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40分钟,取汤液450ml,分3次温服。药后喝一碗热稀粥,并注意避风保暖。
气上冲、腹中痛、自汗、发热,脉浮弱者。
1、体白瘦:体型消瘦,胸廓扁平;皮肤白皙而细腻比较湿润;腹壁薄,腹直肌紧张;
2、舌暗淡: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或干腻。
3、脉虚缓:脉多虚缓,轻取即得,重按无力,一般心律不快。
4、易汗悸动:出汗,汗后不舒服;易悸动感,易头昏晕厥;体力低下,易疲劳、持久力差;易腹痛,腹痛呈阵发性;易失眠、多梦;对寒冷、疼痛敏感。
5、诱因:体质的形成大多与大病、手术、化疗、过度用药、月经期、产后、大出血、创伤、剧烈运动、极度惊恐、寒冷、饥饿等刺激相关。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衰、平素多病者比较容易出现。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 以出汗异常为表现的病症,如产后或术后的自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2、 以发热、自汗为表现的疾病,如感冒发热、持续性发热、手术后的吸收热等;
3、 以对寒冷过敏、分泌物清稀为表现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
4、 以腹痛为表现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5、 以皮损不红、局部暗淡为表现的皮肤疾病,如痤疮、荨麻疹、湿疹、溃疡不愈合;
6、 以心悸、头晕、脉弱为表现的疾病,如低血压、排尿性晕厥、心脏病、贫血等。
1、 胸满腹胀、咳喘、痰多者,加厚朴15克、杏仁15克;
2、 便秘腹痛,加大黄10克;
3、 自汗盗汗、黄汗浮肿、小便不利者,加黄芪15克;
4、 汗多、食欲不振、脉沉迟者,加人参10克;
5、 项背拘急或腹泻者,加葛根30克;
6、 胸腹部的搏动感明显者,加龙骨15克、牡蛎15克。
1、 肥胖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或吐血衄血、凝血机制障碍者,当忌用或慎用。
2、 通常服用5天,如症状未缓解建议停服。
1.具有解热、抗炎、镇静和镇痛作用,可加强巴比妥类催眠药的中枢抑制作用;
2.对血压和心率、胃肠运动、免疫功能,汗腺分泌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12)头痛发热,汗出恶风。(13)下之后,其气上冲者。(15)外证未解,脉浮弱者。(42)病常自汗出者。(5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234)病人烦热,……脉浮虚者。(240)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387)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染染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论》)
花海兵,根据江阴市中医药学会“经方进社区”黄煌讲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