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 暑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14个节气。在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指的是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稻谷等农作物成熟了。其中“登”就是成熟的意思。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同时也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这时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随着太阳高度的降低,带来的热力随之减弱,处暑节气就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对于季节更替、气温变化,大家更需要注意调理养生。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处暑那些事
处暑节气的天气主要特点为:
1、气温下降
处暑节气,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往往人们在夏秋之交,气温发生冷热变化时,容易出现不适症,如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对于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会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此时也是秋季防火的重要时期,提醒大家要警惕。
2、雷暴活动
主要区域:华南、西南、华西。
雷暴活动虽然没夏季那么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这提醒大家遇天气变化,要注意防雷。
处暑后的衣食住行应注意哪些?
穿衣应注意适当“秋冻”。是指不着急增加衣物,就是中医养生中的“春捂秋冻”,让身体温度在秋季降温时不要短时间提高,这样利于收敛阳气。但是对于年老体弱的人,还是应当适量增加衣服。
这里要提醒大家夜间外出时还是要适当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对于衣服的材质需提醒的是,秋季气候干燥,化纤类衣服容易起静电,可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应尽量选择穿纯棉衣物比较好。
饮食养生应注意少辛增酸、滋阴润燥。
秋季中医养生有“少辛增酸”之说,就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处暑时节可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类食物。
此时节空气湿度下降,会导致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的发生。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可多吃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另外,要谨防“秋瓜坏肚”,西瓜等凉性水果久应少吃。
调整起居作息,应对秋乏。
随着处暑的到来,暑气消散,气候变凉,人会感到倦怠乏力,这其实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保护性反应,是中医角度的阴阳平衡的一种生理现象。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还应规律就寝,早睡早起。还有需要注意的是空调房中比较干燥,原本就是秋燥气候又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容易伤津亏阴。
适量运动 避免大量出汗伤阳气。
秋季气候清爽宜人,可多到户外走走,适当做些有氧运动。但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参与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及准备活动。此外,伸伸懒腰、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也可缓解秋乏,特别是下午感到特别疲乏,伸个懒腰就也会觉得全身舒展。
处暑时节精神调养需重视。
秋季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易产生悲伤等负面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保持情绪稳定,切忌大起大落,平常建议听一些轻音乐或参与钓鱼等安神定志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