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余热护脾阳
燥热时节养肺阴
处暑为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时值每年公历8月22~24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今年处暑为8月23日。“处” 即躲藏、终止之意,顾名思义,处暑有暑天将近结束的意思,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时节,也是南方两季稻谷开始收割时节,“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
此时三伏接近尾声,“处暑寒来”,暑气渐退,秋意渐显,正是“争秋夺暑”之时。但岭南天气还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甚至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毒如虎”之意。故顾铁卿在《清嘉录》上是这样形容处暑的:“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 处暑十八盆, 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进入处暑后还要再历十八天的流汗日而始凉。但毕竟炎热天气已接近尾声,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白天酷热,夜间凉爽,秋燥也越来越明显,而因暑热余气,秋分以前以温燥为主。
因处暑正处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变,所谓“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故处暑养生重点在于养阴护阳,以适应阴阳变化。
处暑节气,依照自然界的规则,阴气外显、阳气敛藏,因此,人体的阳气也随自然之力而内收贮存。而秋冬阳气的潜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来年春夏阳气的升发舒展,故要注意保护阳气。
而正是因为阳气的潜藏,人体常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的“秋乏”。所以要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将夏季的“夜卧早起”的习惯改为秋季的“早卧早起”,争取晚上亥时至子时间入睡,即晚上9点到11点入睡,尽量避免11点后睡觉。夜眠时注意控制空调的温度和风扇的风力,此时夜间渐凉,可尽量不开或少开空调及风扇。夜寝还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以防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勿再“因暑贪凉”,脾脏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生冷生湿,生寒肯定会伤脾阳。
秋季燥邪当令,立秋之后皮肤即容易感觉干燥,处暑尤以温燥为主,人们容易出现眼睛干涩、口鼻干燥、咽干嗓痛,口渴心烦等症状。燥易伤阴伤肺,故需适当补充水分。秋季喝水也有讲究,以少量频次,甜咸搭配为宜,因为在饮用水中加入少量盐可减少体内水分流失,而淡糖水或蜂蜜水有润肺养阴的作用,“朝朝盐水,晚晚蜜糖”可谓秋季的饮水养生之道。
以上是秋季总的饮食原则,由于岭南地区的处暑节气仍雷雨较多,湿气未散,因此,这个节气的养阴不宜滋腻太过,润燥时可适当佐以辛润之品。
处暑节气膳食推荐(来源于杨志敏教授主编的《每日一膳·秋令节气养生篇》)
食材:鹧鸪1只,花旗参15克,鲜淮山150克,陈皮1瓣,食盐适量。
做法:鹧鸪去脏洗净,花旗参切片,鲜淮山切块,陈皮浸泡切丝。把所有食材放入炖盅内,加适量开水,隔水清炖1.5小时,调味即可。
专家点评:《随息居饮食谱》载鹧鸪“甘温,利五脏开胃,益心神”,能补五脏之虚 。花旗参又名西洋参,味甘、性寒,具有益气养阴的功效。山药能补脾肺而治虚劳久咳。搭配顺气化痰的陈皮,蕴含中医里“培土生金”之意。该汤膳能补益肺脾、顺气化痰、强化体质,适合转季咳嗽或肺病缓解期人群食用。
小贴士:鹧鸪性热,湿热体质者不宜多食。儿童宜用太子参代替花旗参(15-20克)。不耐花旗参者,可用党参(15-20克)代替。
食材:青提子100克,黑提子100克,车厘子100克,雪梨1个,猕猴桃1个,柠檬1片,蜂蜜适量。
做法:水果洗净,车厘子去核;雪梨去皮、芯,切块;猕猴桃去皮切块。把水果放入榨汁机中,打碎搅拌即可。根据口干可加入柠檬与少许蜂蜜。
专家点评:五种水果均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水果大都性偏含量,生吃不仅能清脏腑之热,还能润肠通便。岭南初秋,暑热未消,燥气渐盛,在水果丰收的季节,果汁能清热补水,适合于知己畅谈、周末聚会时选择。
小贴士:气虚、阳虚及痰湿体质人群不宜;超重、血糖升高者不作推荐。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林嬿钊 谭健成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