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世界骨质疏松日】别让骨质疏松击垮你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骼的有机基质和其中的无机矿盐向外流失,使骨量减少,结构改变,骨骼松脆,容易发生骨折的骨骼系统疾病。







 骨质疏松症都有什么表现




最常见的表现有三点

1. 浑身酸痛:腰背、关节、大腿

2. 身材变矮,驼背。

3. 脆性骨折

另外:

⒋呼吸功能损伤

牙齿松动、脱落、牙体松脆折断

6.疲乏无力 

其中,浑身酸痛以腰背痛多见。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常常伴有下肢麻木抽筋等感觉。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伸直痉挛,更易产生疼痛。


我们重点来谈谈脆性骨折骨质疏松后常会发生脆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亦称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骨质疏松骨折与创伤性骨折不同,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存在的一个局部骨组织病变,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骨质疏松骨折可造成疼痛和重度伤残,髋部和椎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可降低患者预期寿命,长期卧床者的致死率可达20%、永久性致残率可达50%。






骨质疏松骨折具有以下特点:




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②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③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⑤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及植入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多见于老年人群,常合并其他器官或系统疾病,全身状况差,治疗时易发生并发症,增加治疗的复杂性。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发生的常见部位有:胸腰段椎体、髋部(股骨近端)、腕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等;发生了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仅影响身高而且还会腰疼,但有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以为是人老了就“缩”了。髋部骨折后果最为严重,骨折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一项对2806名因骨质疏松导致髋部骨折的病人6年随访的结果表明,18%的病人在6个月内死亡,51%的病人不能自己穿衣,85%的病人不能独立行走,74%的病人须用拐杖行走,92%的病人不能上楼,94%的病人不能走1.5里路。许多老年人,就是因为一次意外的跌倒发生骨折,从此改变了生命的走向,或者很快死亡,或者致残,生命质量明显下降,从这个角度讲,骨质疏松比许多癌症还要可怕。




骨质疏松骨折的评估




(一)临床表现

可有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但也有患者缺乏上述典型表现。具有骨质疏松症的一般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X线片除具有骨折的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2.CT:常用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粉碎情况、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周壁是否完整、椎管内的压迫情况。

3.MRI:常用于判断椎体压缩骨折是否愈合、疼痛责任椎及发现隐匿性骨折,并进行鉴别诊断等。

4.全身骨扫描(ECT):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骨密度检查

拟诊为骨质疏松骨折的患者建议行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值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骨质疏松症评估方法,是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





如何读骨密度报告呢?

T值=(BMD所测值—BMD正常青年人群参考值)/SD正常青年人群参考值。

即将所测定的骨密度值与同性别正常年轻人的骨密度相比。平均值相差1个标准差相当于12%的骨密度值。

评价:

T≥-1,说明骨量正常。

-2.5

T≤-2.5,说明骨质疏松

T≤-2.5并有骨折,说明严重骨质疏松




哪些人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查呢?

65岁以上的老年人、

有脆性骨折史或者脆性骨折家族史的成年人、

身高比年轻时矮了3公分以上的中老年人、

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

嗜烟嗜酒者、

45岁以前停经者等等,

都是罹患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要进行骨密度检测。即使是青少年,也要重视骨密度的监测。




实验室检查

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时,应排除转移性骨肿瘤、胸腰椎结核、多发性骨髓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影响骨代谢药物以及各种先天或获得性骨代谢异常疾病。

  1.基本检查项目: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等。

  2.选择性检查项目:红细胞沉降率、性腺激素、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 hydroxyvitamin D,25OHD)、1,25(OH)2 D、甲状旁腺激素、24h尿钙和磷、甲状腺功能、皮质醇、血气分析、血尿轻链、肿瘤标志物、放射性核素骨扫描、骨髓穿刺或骨活检等。

  3.骨转换生化标志物:IOF推荐Ⅰ型骨胶原氨基末端肽(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CTX),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

骨质疏松骨折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和(或)骨密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




骨折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的基本原则。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状况而定,权衡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利弊,做出合理选择。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整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的方法,不应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而应着重于功能恢复和组织修复。

手术时应考虑骨质疏松骨折骨质量差、愈合缓慢等不同于一般创伤性骨折的特点,可酌情采取以下措施:使用特殊固定器材,如锁定加压钢板、粗螺纹钉、具有特殊涂层材料的固定器材或假体等;采用骨水泥或植骨材料充填等局部强化技术。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除防治骨折引起的并发症外,还应积极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




骨质疏松骨折药物干预目的



骨质疏松骨折的病理基础是骨质疏松骨折后应积极采用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其目的是缓解疼痛,抑制急性骨丢失,提高骨量,改善骨质量,降低再骨折发生率。


脊柱骨折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和体征较轻,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轻度椎体压缩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术者。治疗可采用卧床、支具及药物等方法,但需要定期进行X线片检查,以了解椎体压缩是否进行性加重。

(2)手术治疗,椎体强化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疼痛剧烈;不稳定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骨折不愈合或椎体内部囊性变、椎体坏死;不宜长时间卧床;能耐受手术者。高龄患者宜考虑早期手术,可有效缩短卧床时间,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绝对禁忌证:不能耐受手术者;无痛、陈旧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凝血功能障碍者;对椎体成形器械或材料过敏者。相对禁忌证:椎体严重压缩性骨折,椎管内有骨块;有出血倾向者;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活动性感染者;与椎体压缩骨折无关的神经压迫引起的根性痛。


髋部骨折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推荐尽早手术治疗,包括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对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的稳定型骨折或合并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可以酌情采用外固定架或非手术治疗。


桡骨远端骨折对于可恢复关节面平整及正常掌倾角和尺偏角、能够恢复桡骨茎突高度者,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等非手术治疗。

对累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桡骨短缩超过3 mm、侧位X线片示背侧成角超过10°、关节面台阶超过2 mm、手法复位不满意者可采用手术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相邻关节面的吻合关系,重建关节的稳定性以及恢复无痛且功能良好的腕关节。手术方法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包括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髓内钉固定等。


肱骨近端骨折无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为颈腕吊带悬吊、贴胸位绷带固定或肩部支具固定等。有明显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建议手术治疗,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选择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锁定钢板、肱骨近端髓内钉等。克氏针、螺钉、张力带固定操作简便,对组织损伤小。对肱骨近端Neer分型三或四部分的严重粉碎性高龄骨折患者,可考虑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处理




(一)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骨折术中及术后仍然存在发生骨折风险,甚至更高,因此骨折风险评估对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骨密度是经典的骨质疏松骨折风险预测因素,其代表70%的骨强度,骨密度每下降1个标准差,被检测的骨骼区域骨折风险增加1.5~3.0倍。骨小梁结构和骨转换对骨强度也有重要意义。此外,高龄、女性等因素与再骨折风险相关。肌少症在骨质疏松骨质疏松骨折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肌力和平衡能力评定有助于评估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有助于降低再骨折风险。

(二)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再骨折处理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既可以发生于原有骨折部位,也可以发生于其他部位。对于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再骨折,尤其应该重视局部和全身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骨折术后原位再骨折则常与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有关,需要根据具体原因选择保守治疗、增加或更换内固定、植骨甚至关节置换手术。




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骨折,尤其是脊柱和髋部骨折,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远期还可能残留疼痛和肢体功能障碍。除与相关专业医生协作开展并发症防治外,骨折后及手术后尽早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对于并发症的预防和骨折远期疗效的提高有重要帮助。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既要遵循一般骨折的康复规律,又要考虑到患者骨质量差和骨折愈合缓慢的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康复措施,例如:疼痛管理、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导、运动康复、康复辅具的使用、骨质疏松健康知识教育、中医药康复等,可在康复科医生协助下完成。

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要咨询专科医生的建议,切勿自行判断治疗。嵊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和骨科均开设有骨质疏松门诊,同时与疼痛科、妇科、肾内科等等相关科室有密切联系。






作者简介

徐宏宇,浙大一院嵊州分院骨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骨外科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医促会骨科分会足踝学组浙苏皖联盟委员、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委员、浙江省老年运动医学学会委员、浙江省运动医学学会青年委员、绍兴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绍兴市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绍兴市创伤外科学会委员、绍兴市骨质疏松学会委员、嵊州市第二届青委委员,第四届嵊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曾在美国、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家著名骨科中心进修学习,有丰富的骨科理论实践经验。对脊柱关节疾病、运动医学、足踝外科、骨质疏松症和严重创伤救治,尤其对骨科微创手术有丰富的经验。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