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糖尿病肾病的由来和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肾病(DKD)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肥胖、血脂异常、C-反应蛋白(CRP)、遗传因素等对DKD病程发生及发展的影响作一综述。

 

——DKD是如何发生的?——

DKD主要发生机制包括以下4点:

1. DKD的遗传易感基因。

2. 与肾入球小动脉压力升高密切相关。

3. 白蛋白排泄量:白蛋白排泄量是判断DKD病情的指标,也是导致DKD发生的原因。DKD早期以肾小球损害为主,当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时会出现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DKD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微量白蛋白含量与患者的病程长短密切相关,即尿微量白蛋白与肾损害程度有关。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有利于延缓DKD的发展进程,改善预后。

4. 葡萄糖对组织的毒性作用相关。当患者处于糖尿病状态时,肾、神经、眼等组织或器官的糖代谢增强,约50%葡萄糖在肾代谢,降低了机体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风险,同时也增加了肾的糖负荷。

 

来自青海省红十字会医院肾内科的一项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DN)为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早期以尿微量蛋白为特征,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国内发病率占糖尿病34.7%。如何有效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已受到临床关注,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百令片是发酵冬虫夏草菌丝干粉制剂,能使肾小球通透性增高,减轻肾小球的高滤过,阻滞肾小球硬化的发展,亦有减少蛋白尿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肥胖、血脂对DKD的影响——

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肥胖可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高危因素,且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肥胖。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已证实肥胖可导致肾损害,其机制可能为:

1. 脂肪组织对肾造成机械压力,导致肾组织局部缺氧,引发肾结构和功能改变。

2. 肥胖常伴高胰岛素血症,使水钠潴留和心输出量增加,两者均导致组织血流量增加,使肾呈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 

3. 脂肪细胞可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包括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内脂素、趋化素等,均可影响DKD的发生。

肥胖体质的患者多有血脂异常,在DKD患者中6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血脂异常,且早期DKD的血脂异常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进展至临床期DKD时,则以混合性血脂异常为主。临床期DKD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早期DKD患者。随着DKD病情的发展,尿蛋白排泄增多,肾功能逐渐下降,血脂异常程度加重,可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正常的DKD患者预防性使用他汀类药物。

 


——C反应蛋白对DKD的影响——

CRP是一种炎症血清标记物,是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炎症刺激时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是与炎症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其可通过多种途径对肾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是急性炎症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CRP的生物活性包括宿主对感染的防御反应、对炎症反应的吞噬作用和调节作用等,其可与受损细胞、凋亡细胞及核抗原相结合,使其在自身免疫病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CRP的功能重要性已在梗阻性肾病、缺血性肾损伤、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模型中得到证实,但CRP 与糖尿病及DKD之间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炎症状态,可能是细胞因子相关的急性相位反应与先天免疫应答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他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与肾功能损害三者之间密切相关,高血压是DKD病变的常见并发症。因此,须加强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对延缓或阻止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即使尚未发生蛋白尿,较多患者已存在高血压。有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严格血压控制可降低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微血管并发症。随着DKD的进展,高血压与肾损害相互促进,高血压可加速DKD的发展,因此,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尿酸(UA)是核蛋白和核酸中嘌呤的代谢产物,肝是生成UA的主要器官,除小部分UA可在肝内分解或随胆汁排泄外,约70%的UA被肾排泄。血UA的浓度受肾小球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影响,高UA可能导致DKD,其通过损伤内皮功能障碍,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并诱导炎症性级联,促进微血管疾病的发展,从而导致肾损伤。

 

——遗传因素——

DKD是多基因疾病,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原基因等有关。遗传因素在决定DKD易感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上述遗传基因在DKD发生及发展中的具体作用尚有待研究。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糖尿病肾病发生及发展的相关因素》.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7年10月第8卷第5期:99-101.】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