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春敏”难熬,如何摆脱“红脸关公”?速度点开下文,认真阅读吧~


春暖花开,

各位上神的皮肤

是否也开始渡“敏劫”。



每到春季,

没有一点点预兆,

面部皮肤就开始瘙痒、发红。


然鹅,这些症状在其他季节

却会自行消失,

这个劫,渡的老委屈啦。



寒冷的冬季过去,人们在春季户外活动的时间和频次会明显增加,加之气温回暖,天气变化波动较大,对于皮肤而言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春季,颜面部位会不可避免地暴露于许多肉眼不可见的过敏原,如花粉灰尘霉菌,这些物质可以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反应并释放组胺,从而扩张血管,引起面部发红和瘙痒。

 

此外,还可由于鼻腔受到过敏原侵害后发生炎症反应,出现流涕、鼻塞等现象,频繁擦拭鼻子容易造成红鼻子现象(鼻部皮肤发红)。


过敏还可以影响到眼睛,使眼睛发痒发涩,导致经常性用手揉擦眼部;经过长时间地反复揉擦可以导致眼部黑眼圈、局部体液循环不畅进而使眼袋变大。

爱护皮肤,

全面了解“敏劫”

背后的原因

花粉

春暖花开,空气中的花粉随风四处飘扬,随着皮肤的新陈代谢成为过敏



花粉过敏者,春天出行尽量不要近距离赏花,路边的野花更是不要去采,外出最好戴口罩以避免接触花粉。

冬季阳光中紫外线含量最低,春天来临时紫外线含量骤然升高,加上春天气温升高,脱去厚重冬衣,皮肤裸露部分增多,一下难以适应强紫外线照射,就可能引起皮肤损伤而发生光敏性皮炎。


此外,春季人们爱吃的:香椿苋菜菠菜芹菜芒果等食物含光敏性物质较多,吃了这些最好不要长时间晒太阳哦。


为了吃芒果,大不了蹲小黑屋



对于紫外线过敏者,要防止长时间暴晒,外出应打伞、戴帽,同时合理使用防晒霜,不仅要防中波紫外线UVB),还要防长波紫外线UVA),尤其日光性皮炎多数是由UVA引起。


面部皮肤在春天变得时干时油,容易脱屑,使面部皮肤的天然屏障受到破坏,很容易对化妆品中的一些成分过敏,如肉桂醛、苯甲醇、熏衣草油、依兰油、颜料、香精等。



敏感性肌肤在使用高浓度化妆品时,应先在局部小范围试用或将其稀释一半后再使用,不适合用去角质等疗效性太强的产品;其次由于敏感肌肤免疫屏障存在损伤,在做好基础护理之后要注意使用防晒产品,产品应透气、透水(特别是换用新护肤品或化妆品后,出现过敏症状,建议及时清除后至正规医疗机构皮肤科诊治。


在此期间,不要用太热的水洗脸,以避免刺激皮肤。


春天好吃的东西太多了,简单列举:春笋、野菜、芒果、菠萝、草莓等食物纷纷上市。然而,这些都是光敏性食物,一些易过敏食物同食还会加重症状。同时,还应注意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精神放松,不要熬夜。



除了注意春季的当季食品如:春笋、野菜、香菜、芹菜、黄泥螺、皮皮虾、芒果、菠萝、草莓等之外,蛋、奶、鱼、虾、海鲜、辛辣刺激食物等也应提高警惕,一些防过敏的食物可调节免疫系统,适当补充有助于改善过敏体质。



春季毛囊虫开始复苏产卵,一部分人由于油脂分泌增多,为毛囊虫的繁殖和致敏提供了条件,自然就在这种季节很容易发生毛囊虫皮炎


为了避免给其提供生长环境,需要改善面部油脂分泌过多的状态,多吃蔬果,少油腻,慎用化妆品以及面部外用药品,做好面部的清洁与护理。



皮肤过敏归根结底还是易发于过敏性体质者,有遗传性过敏史、家族史。这类人群易对多种过敏原产生反应,在春季首当其冲,发病率高于常人。


注意:遗传因素导致的过敏暂时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所以大家应积极寻找过敏原,避免潜在的加重过敏因素;衣着宽松平软的纯棉制品,注重皮肤的保湿;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控制搔抓,以免造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不宜热水烫洗及碱性大的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病情。


温馨提醒:如果皮肤已经过敏了,一般的护肤是解决不了的,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不可自己乱用药。


讲到这里呢,福!利!就!来!了!

如果大家发现自己出现敏感征兆,

但是又拿不准是不是真的过敏了,

怎么办呢?


欢迎敲开手机,点击进入“互联网医院APP,选择: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皮肤科专家,进行线上咨询。


这样一来,又解决了内心的担忧又不怕去医院跑空趟子;真的确诊有过敏征兆医生建议到院详细检查再去医院,又省时又省力,舒舒服服在家就把问题解决了。


是不是很好!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位名医!


丰世科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皮肤科副主任、主治医生

擅长:过敏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损容性皮肤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擅长白癜风、银屑病、痤疮、脱发、皮肤肿瘤等疑难皮肤病的诊治。

最后给大家一些

过敏小贴士



在春季不要过度去除皮肤角质层,以免削弱皮肤对抗外界的能力。


回家后立即清洁面部,将面部的过敏原洗去,减短其在面部停留的时间。


花粉可以远距离传播,因此过敏不仅仅局限在生活的周边。


存放很久的衣物再次穿之前,进行必要的清洗工作。




来源:健康四川微信公众号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