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结合春秋自然气候变化总结出维护人体健康的养生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春捂”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要多保暖捂着点,不要过早脱掉棉衣。春天的一半是冬天,每年2月初立春,“春打六九头”,2月依然是冬天的感觉,3月上旬中旬依然是春寒料峭。 3月下旬春分过后才有春暖花开的感觉,才开始真正进入气象意义上的春天。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早晚温差大气温变化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常难以适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摄生消息论》 “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以暴去。”过早脱掉棉衣受凉,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寒冷的气候各种病毒病菌活跃,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等。所以春天在春暖花开到来前,要适当春捂保暖。
“秋冻”是说秋季气温刚转凉,要少穿衣服冻着点,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秋天的一半是夏天,8月初已经立秋,仍是三伏天,到8月下旬处暑仍然是署热盛行的时间,秋阳炽烈灼人堪称秋老虎,这时岂能穿厚衣服。9月下旬以后,天气才刚刚有凉爽的感觉,这个时候早晚温差加大,青壮年人仍是夏装,老年人和儿童在早晚就需要适当加衣服,防止受凉。进入10月深秋的最后两个节气寒露和霜降,真正迎来气温下降,这时才开始加厚衣服保暖。所以在秋季要适合气温的衣服,适当秋冻,秋季棉衣宜晚穿着,要慢慢渐渐加厚,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会使身体得到对冷空气的刺激锻炼,使防寒能力增强,适应漫长寒冷的冬季。
天人合一,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深受影响,人必须适应气温环境的变化。凡事都要有度,“春捂秋冻”也要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二八月乱穿衣”,就是指在农历的二月和八月,在阳历上这两段时间也是冬春换季时和夏秋换气温变化季时,老人儿童体质弱者就会穿的多和厚,火力壮的年轻人衣服会穿的少,以感觉不冷为适宜。
“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适应,但如果老年和儿童,或者体质较弱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者,体质本来就弱,最好还是根据气温和身体感觉及时增加衣物。对体格健康的人群,过度“秋冻”也不可取, 虽然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深秋寒冷时,气温最高20度以下时就要增加衣物,保暖防寒以防受寒生病。及时收看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是最好的做法。
有些部位不能受凉仍需保暖
“秋冻”是为了促进人体健康,但不涵盖全身各个器官。有些部位,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应根据气温变化保暖,尤其是脚部。另外,现在到供暖之前,正是容易旧病复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重要部位的保暖。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需重视。
双脚
脚被认为是人的第二心脏。它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受凉后容易受伤。
“秋冻”对六类人群是禁忌
“秋冻”并不适合所有人。一般而言,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以及儿童、体质虚弱的老年人群都不适合“秋冻”。其主要原因是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较大,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者引发新的疾病。
具体来说,以下六类人群不能“秋冻”:
心脑血管患者
气温变化较大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可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秋冻”,还应注意保暖,随着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
哮喘和支气管炎患者
对于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就较差,容易被病菌、病毒入侵引起感冒、咳嗽、扁桃腺炎和肺炎。哮喘患者对气温、湿度的季节变化极为敏感,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人,最主要的是不能感冒,对此一定要特别小心。
胃病患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有些人在深秋吃冷饮,或喜食辣椒等辛辣食物,这些饮食习惯都极易引发胃病。
老寒腿患者
老寒腿患者在受寒时会使症状加重。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出现关节疼痛,有时伴有肿胀,上下楼或下蹲时疼痛加剧。得了老寒腿病的人,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
体寒的女性患者
对于本身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就手脚冰凉、小腹寒冷的女性来说,秋季时务必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质的寒性,受到宫寒、月经不调等疾病的侵扰。(吴义春)
秋季养生有“四防”
1、防秋燥
秋风起,容易出现干燥,中医称为燥邪。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状。秋天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以及梨、葡萄和香蕉等滋阴润肺的食物。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2、防湿邪
秋季须防湿气阴邪,困伤脾阳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症状。若脾伤于湿,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种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湿很关键。防湿应以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如莲子、冬瓜、莲藕、山药等。
3、防贼风
秋夜有人爱开窗睡,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凉风吹起地面尘土,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中医称此为贼风。受到夜间贼风侵袭,第二天就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要防贼风,一是注意盖好被子;二是不要过早穿上棉衣,有助于增加身体抵抗力。
4、防秋郁
晚秋时节,凄风惨雨、草枯叶落,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人脑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所以要注意调节心情,多接触美好的事物,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赶走秋郁。
来源:健康中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底部请随手点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