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中医认为,冬季进补可适当选用中药进补,进补中药种类繁多,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佛慈制药冬季进补的四大名“补”。
六味地黄丸这一药名来自于北宋太医丞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但这个药方的母体“八味地黄丸”,早已记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当中了,钱乙只是将其中的附子和桂枝这两种温补药物去掉,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最初使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后世逐渐被用作滋阴补肾。而医圣所录的八味地黄丸,也就是现在我们依然常用的“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
历代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从药方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即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之本肾。由此可见,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阴虚,而不适用于阳虚。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所以,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具有这些症状的人群使用。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障碍。具有这些症状的人不适于六味地黄丸的滋补。
阴阳双补之参茸固本还少丸
每年随着传统的冬令进补进入旺季,有不少人会青睐于膏方。用于冬令进补的传统膏方一般以补益之品为主组成,强调的是补益,本身含糖量高,因其滋腻之性而给胃肠带来极大负担,对于现代人是否适合呢?现代人因为营养过剩,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如果不科学分析自身体质状况,一味强调补,反而徒增其害。
佛慈制药独家生产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参茸固本还少丸”,采用人参、鹿茸、阿胶、龟甲、熟地黄等65味名贵中药材精制而成,补肾助阳,益气固体,填精止遗,强筋健骨,主要有强壮、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改善性功能等作用,百年前便有“打虎状元丹”的美誉,经多年临床实践,适应更多人群的需求,一方面以辨证论治为根据配伍组方,另一方面解决了膏方过于滋腻、不便于携带存放的问题,出行、旅游均比较方便携带,不但能够达到调补的目的,而且不至于滋腻碍胃,更加适合于消化吸收功能差等不适合服用膏滋方的人群。
补血虚为主之佛慈阿胶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诸经,以滋阴养血著称。历代医家视阿胶为妇科良药。民间称阿胶、人参、鹿茸为冬令进补“三宝”。又因阿胶对调治各种妇科病有独特之功,尤得女士们青睐。
用法:取佛慈阿胶5~10克,加黄酒适量,隔水蒸服。或取佛慈阿胶500克,浸在1500克黄酒内,等胶块散发成海绵状,隔水蒸成液体,趁热加冰糖1000克,当糖与胶溶为一体时,加入炒熟的黑芝麻及敲碎的核桃肉各适量,制成黏稠膏滋,每日早晚各取1~2匙,以温开水送服。
气虚:表现为动则气短、气急无力。怕冷的感觉不明显。
阳虚:表现为身寒、肢冷、小便清长、消化不良、便稀。
阴虚:表现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血虚:主要表现在心肝二脏。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神志不安等。肝血不足则表现为面色无华,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
桂附地黄丸其实又叫八味地黄丸或者金匮肾气丸,方剂是由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药配伍组成的。而桂附地黄丸来源于汉张仲景之《金匮要略》肾气丸方,所以本品即张仲景名方‘金匮肾气丸’,具有焕趋阳火,壮肾益阳的功效。
桂附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二味药组成的。附子和桂枝这两味药都是入心、肾、脾经的热性药物,能祛风通络、温补肾阳,所以用六味地黄丸加上桂枝、附子而组成的金匮肾气丸不仅具有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作用,而且还能在补阴中生火助阳,使之达到温补肾阳的目的。因此,金匮肾气丸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至的腰膝酸痛、肢冷、浮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小便频数、痰饮喘咳、舌淡、脉细无力等症。
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对以下疾病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慢性肾炎:时有血尿、蛋白尿、肾性高血压、水肿等;对因肾虚阳衰引起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哮证、喘证、神经衰弱、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前列腺肥大,水肿、白内障、慢性腰腿痛、老年性阴道炎、糖尿病、老年性尿失禁、不孕症等疾病有治疗和改善症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