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联合国糖尿病日】6个参数测试糖尿病是否伤“心” 这几类人最该加强血糖监测


2018年11月14日是第12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专家提醒,糖尿病不可怕,糖尿病的并发症才可怕,我们应该警惕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这一“无声杀手”,注意隐藏在冰山下的危害。


糖有多伤“心”?只需测6个参数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起病急、危害大、预后差。殊不知,约七成糖友存在心血管高危的风险,糖友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是无糖尿病人群的2~4倍。

    那么糖友如何才能尽早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呢?到目前为止,测代谢指数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以高血糖为表现的代谢性疾病,而代谢指数正是通过对糖友代谢水平的计算来评估其3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2型糖尿病患者只需输入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这6项信息,系统就可以计算出代谢性疾病指数。

    得分越低,代表心血管病风险越高,是名副其实的“伤心指数”:0~9分的人群3年内发生心血管疾病概率高至18.75%,而90~100分的人群风险则降低至0.12%。

远离并发症,饮食、运动、治疗三步走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代谢指数知道了自己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后,可以从平衡饮食、适当运动、合理治疗这三个方面来达到远离心血管并发症的目的。

    首先饮食上,患者不能只吃某几种低糖的食物,而是要在选择多样化食物的基础上,多吃高纤维的膳食。同时戒烟、节制饮酒、限制钠盐、少食多餐。

    其次,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还可降低体重,增强免疫力,患者可以每天进行半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例如慢跑、散步,注意运动强度不可过大。

    最后,饮食和运动都只能算是辅助疗法,重点还在于合理的药物治疗。

血糖监测有个时间表

    国际糖尿病联盟在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提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值是:糖化血红蛋白<6.5%,空腹血糖<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毫摩尔/升。但在我国糖尿病人群中,血糖达到上述标准的比例很低,没有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是重要原因之一。

    单独一次血糖监测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仅根据一次血糖测定结果调整治疗,往往会出现偏差。理想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当是每天多时点测定血糖。从经济学和可操作性方面考虑,建议糖友选择一天中具有特定意义及代表性的若干时间点,如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和夜间血糖等。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2小时后的血糖,即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午餐和晚餐前血糖不在此列。这一指标主要反映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的基础功能,能体现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也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

餐前血糖。

    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通过查餐前血糖可以指导糖友调整将要吃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

餐后2小时血糖。

    主要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测定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到满2小时时为止,不能从吃完饭采开始计时。

睡前血糖。

    反映胰岛β细胞对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可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及睡前的加餐,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保证睡眠安全。一般睡前血糖如小于6毫摩尔/升,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大于50%,因而低血糖耐受能力较低的糖友(如老年人、并发冠心病者)应加强睡前血糖监测。

凌晨3点血糖。

    主要用于发现夜间低血糖及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因为夜间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用量过大都可以引起空腹高血糖,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

    测血糖的时间和频率,要根据糖友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自测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

    当病情稳定或已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时,可以每周监测1~2天的全天5~7个时间点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天至少要测血糖5次,血糖达到控制目标后放宽到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糖友,血糖控制达标后每周测血糖2~4次。每天7个点的血糖为三餐前及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有下列7类糖友应加强血糖监测:1.刚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尤其佩戴胰岛素泵者;2.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3.血糖控制不佳者;4.常发生低血糖者;5.刚更换药物或调整剂量;6.孕妇;7.生病、手术、外出、激动等特殊情况的糖友。

    此外需要注意,糖友在运动前后和饮酒之后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这个时候检测血糖很有必要。感冒发烧、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时,也需要加测血糖。

来  :人民健康网、广州日报、生命时报

供  稿丨编  辑:李奕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