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院内首例】我院成功开展首例心梗后多源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手术

11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北京安贞医院桑才华教授指导下,在我院心内科副主任任澎带领的由王勇主任医师、陈晓洋副主任医师、晁鹏医师组成的电生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开展一例陈旧性前壁心梗后多源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手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我院心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水平领域又步入新的台阶。

患者是一名63岁的男性,1年前曾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反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可达140-220次/分,今年10月30日,在当地医院植入埋藏式转复除颤仪(ICD),植入后患者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1月累计放电10余次,为进一步治疗,患者来到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任澎副主任接诊该患者后,经仔细查看其病史资料,考虑为ICD植入术后发生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极高危,入院后又发生电风暴,药物治疗效果差,建议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患者心肌进行基质改良,减少室速发作,减少放电,降低患者心源性猝死风险。

任澎副主任说,此类患者若不治疗ICD,会反复放电,不但会降低ICD的使用寿命,而且每一次放电对患者来说都是一次难以承受的精神和身体痛苦,如果射频消融术治疗成功,将会是患者的福音,但由于其机制复杂,手术难度大、风险极高,手术成功率低(成功率约为59%),目前国内仅有少数规模较大的电生理中心开展少量此类手术。

11月29日,心内科电生理团队做好物品、药品、检查等术前准备,即将迎接一场“硬仗”。

安贞医院桑才华教授在指导我院电生理团队手术的过程中发现,该患者竟然存在四种形态的室速,发作频率分别是140次/分、168次/分、180次/分、217次/分,此种多源多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我院接诊的第一例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手术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但心内科专家团队依然不放弃,一步步进行建模、基质标测、拖带,终于找到了室速发作的折返环,原来是围绕心梗疤痕产生的“8”字折返,此时时间已到了次日凌晨0:30,手术已历时3.5小时,所有术者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术中,患者持续室速发作,王勇主任医师手里拿着除颤仪,目不转睛的盯着心电图屏幕,随时准备除颤为手术保驾护航。最终,成功找到折返环后针对折返环进行放电,室速停止!按照此方法,对四种形态的室速分别进行消融,患者的室速不再发作,反复进行刺激,室速也不发作了,此时,医护人员都为手术的成功而兴奋不已,倍感欣慰!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此例心梗后室速患者的成功消融,离不开心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多年来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的经验积累,也离不开兄弟医院的倾囊相授,更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今后将继续秉承“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宗旨,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品牌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知识链接

室性心动过速(VT)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心梗后30天内极易发生心源性猝死(SCD),虽然植入埋藏式转复除颤仪(ICD)对此能有效的的电复律,但如果频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安全仍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心肌梗死后2周就可以逐渐形成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基质,坏死的心肌被纤维组织替代,并逐渐形成折返环,这时凸显选择射频消融手术的重要性,但由于其机制复杂,心梗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标测技术局限等诸多因素,造成手术过程风险较大(术中要关闭ICD及术中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手术成功率低(59%),目前主要标测手段主要包括隐匿性拖带、孤立的舒张中晚期电位,拖带时起搏后间歇的分析,电压标测等,但都非常复杂,因此目前国内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和手术数量相对少。


文/心血管内科  王勇

图/心血管内科   陈晓洋

编排/岳知言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