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它如同转折点,从此黑夜渐短,白昼渐长。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节气,俗称“冬节”,以冬至为界点,古代节气开始新的轮回,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漂泊异地的游子,此时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古时的冬至滋味十足,裹在淡淡的烟火里,也藏在大大小小的仪式里。
一候蚯蚓结
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二候糜角解
糜和鹿相似而不同种,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夏至一阴生,故鹿感受阴气而解角;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相传,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制作的“驱寒娇耳汤”:羊肉、辣椒和驱寒药物下锅煮熟,捞出剁碎,包成饺子,再分给受寒的穷苦人民。一碗热汤和“娇耳”下肚,浑身发汗,血液通畅,因为受冻而烂掉的耳朵也能康复。也是因为这个传说,北方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中医养生中认为,冬至过后阳气缓缓回升,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一定要防患于未然。那么,冬至应该怎么养生呢?
冬至养生秘诀,一个字“躲”!
南朝梁人崔灵恩撰写的《三礼义宗》记载:(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古人认为冬至为“阴阳”相争之日,是预测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甚至可占卜来年的人间祸福。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灵枢.九宫八风》
冬至当天可以观察一下。如果冬至当天下雨下雪了,那么接下来到立春前的日子就会岁美民安。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