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爱耳日¦关爱听力健康 落实国家救助政策

戳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1、爱耳日的设立


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等10部委局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 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中国爱耳日。从1998年提出建议,到2000年第一届,2018年是第十九次全国爱耳日。2013年3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


问题:我们怎么听到声音的呢?


人的耳廓像一个卫星接收器,能接收声波,并将其汇聚到外耳道,然后,再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可带动与之相连的听小骨,而听小骨的活动又可振动内耳的门户-卵圆窗膜,使内耳中的淋巴液产生振动,从而引起内耳基底膜振动,刺激基底膜上的细胞产生与之对应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信号汇聚到听神经中,再通过听神经输送到大脑中的听中枢,直到这时,人才算真正“听”到声音。  


几个‘“习惯”让耳朵受伤A、贪图“舒服”乱掏耳

■掏耳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的“活动”,不光是为了干净,还因为掏起来特别舒服、过瘾,很多人在美发店洗头的同时都要洗洗挖挖耳朵,有的人耳朵痒了,甚至还随便用发夹、挖耳勺等很深、很用力地掏耳朵。殊不知,这样掏很容易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甚至导致中耳炎。

[专家提醒]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大块硬结的耵聍,则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

■滥用抗生素耳朵受害。在各种用年的不良习惯中,就属吃药最容易被忽视,而且也是对耳朵伤害最大的。有些人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不注意,一看药便宜,或是看到药效里有抗感染这项,也不管什么药拿来就吃。但是,像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药物就会损害内耳、耳蜗、前庭,造成耳聋和平衡失调。

[专家提醒]抗感染的药物一定不能乱买乱吃,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才能服用,特别是本身就有耳病的人,还要和医生说清病史,以防加重病情。特别要提醒的是,这些毒性药物还会通过母婴感染,所以怀孕期间要避免服用这些耳毒性药物。


■耳机让耳朵很受伤用耳机听音乐是最容易导致听力丧失的主因,听力损失指数约为3;如果曾经罹患中耳炎,听力损失指数将提升至11,也就是说耳聋的危险性将大大增高。


爱耳小贴士1:音量勿超最高档60%。普通的MP3、收音机、CD, 声音调到最高档时会超过130分贝,音量等同喷气式飞机起飞声音。而人类耳朵感觉舒适的音量不宜超过75分贝。播放音乐电器选择的音量档以不超过60%较为合适。

爱耳小贴士2:使用耳罩式耳机。长时间带耳塞式耳机,直接刺激耳部神经, 造成耳部供血不足,而耳罩式的耳机通过从外部搜集声波,使用者无须提高MP3的音量与杂音抗衡,较能保护听觉,会相应缓解耳部压力,供血不足,但也不可长时间听。


耳部保健

小知识

*1.避免到太嘈杂的地方,如歌厅、迪厅。


 *2、在高噪声的环境中,要配戴适当的护耳罩及耳塞。


 *3.耳朵发炎或听力下降要及时看医生。


 *4.用耳机听CD、MP3等时不要把音量调得太大。


*5.耳垢是一种天然保护外耳道的分泌物,不需特别清理,每天只要清洗耳廓便可。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可能弄坏耳膜。


 *6、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错误的擤鼻可导致中耳炎。当使劲往外擤鼻时,会使鼻腔压力骤然增加,而鼻腔是经过咽鼓管与中耳相通的,鼻腔里的脓性分泌物及病菌就可通过咽鼓管在一瞬间被挤压到中耳腔内,于是造成中耳感染,从而出现耳痛、耳闷等症状。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可先吸一口气,再用一个手指轻轻地压一侧鼻孔,然后将气从另一侧鼻孔慢慢擤出,注意动作要轻而慢,不能用力太大。两边鼻子轮流擤,千万不可将两侧鼻翼同时捏住擤。


7、慎用药:尽量避免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如机体解毒排泄功能低,应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8、熄肝火:如经常处于急躁、恼怒的状态中,会导致听力锐减或突发耳聋。因此,要尽量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境。


 *9、多补肾: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听力的衰退与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补肾的药物,也可常喝核桃粥、芝麻粥、花生粥、猪肾粥等,对于保护听力颇有裨益。


*10、常按摩:按摩耳垂前后的翳(yi) 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一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见效。

活动内容

01、耳科疾病免费咨询与诊断

02、电耳镜及电测听免费检查(9:00~11:00)

03、助听器8.8折优惠(峰力助听器)

活动时间:2019年3月3日(本周日)

活动地点:韩城市人民医院门诊三楼耳鼻喉科


来源:耳鼻喉科

编辑:梁春萍

审核:赵亚军


关注我们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