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 吴晞副主任医师
现下一时间在微信微博朋友圈里很流行一个说法,那就是“低钠盐是送命盐,因为会导致高钾血症这样可能致死的严重后果”,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分以下几部分来看。
医学界早就已经非常明确,每天盐的摄入量和血压、肿瘤、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之间是明确存在正相关关系的,也就是说随着每天的盐摄入量越多,上述疾病也就越多,因此导致的死亡也越多。而在中国人群中,盐与高血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更是明确,医学界基本公认中国人为“盐敏感性高血压”人群,通过积极控制盐的摄入,是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压以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据调查显示饮食中每天的钠盐摄入量如果增加2 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 和1.2mmHg;减少钠盐摄入后,血压也会随之下降。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6克(一啤酒瓶盖的食盐约为6克)。根据2005-2007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多数地区每天每人食盐摄入量在12-15 克以上,明显高于西方国家,基本达到了WHO推荐的健康标准的2倍以上。所以为了更好的控制高血压,减少因此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为了更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脑出血的发生,我们应该减少钠盐的摄入。
钾对心血管的作用与钠相反,它可以缓冲钠升高血压的作用并且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对脑血管有独立的保护作用。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食盐摄取指南中明确指出钠摄入过量或钾摄入不足都是导致高血压的风险因素。WHO推荐正常成人每天钾的摄入量为3.5g,而我国城乡居民每天钾实际的摄入量只有不足1.9g,远低于WHO推荐的水平。
减少钠盐摄入的具体有很多措施,其中“低钠盐”是一项听上去不错的方法,所谓“低钠盐”是指是以普通碘盐为原料,再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以期使用后能够改善体内钠、钾、镁的平衡状态的一种所谓“健康盐”,它与普通食盐相比其中钠的含量降低了,而钾的含量增加(普通食盐每1g中含钠量约为0.35-0.39g,含钾量不到0.05g;低钠盐每1g中钠含量约0.28-0.3g,而钾含量仅约0.13g),这样在每天使用同等量的状态下,我们饮食中的钠摄入量会减少,有助于恢复或者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食盐摄入量,同时钾的摄入量会增加。
那么实际生活中,我们如果使用“低钠盐”真的能够带来预期中的健康获益吗?结果可能真的事与愿违哦!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平时使用盐的标准主要依赖口味的感觉,而并不是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那样使用比较精确的“控盐勺”来掌握盐的添加。
我们知道“盐为百味之祖”,要想一道菜肴美味可口,首先厨师想到的是要放盐,这样菜肴才会有咸鲜口味。而科学上发现,决定我们人类对于咸味感觉的关键在于饮食中钠的浓度,钠离子刺激味蕾上面的感觉细胞,这样才形成了我们印象中的味觉记忆;并且味蕾的感觉细胞以及味觉记忆中枢会有逐步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同样的味觉体验,其实菜肴中所添加的钠会越来越多,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味逐渐适应”或者“口味逐渐变重”的过程。而“低钠盐”人为地减少了钠的含量,因此会导致同等量使用时人们会觉得“低钠盐”烹调的菜肴明显偏淡,这时候为了迎合我们其实已经很重的口味,会过多地添加“低钠盐”,这样不单没有达到“低钠盐”的诞生初衷——减少钠的摄入,另外还进一步增加了钾的摄入。而这些因此增加的钾的摄入对于一般正常人并无危害,因为按照我国每人每天摄入12g盐计算(已经远远超过WHO的健康推荐),低钠盐可为我们补充约1.56g的钾,并不高于实际推荐需求量(3.5g)。但是对于一部分特殊人群,比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服用一些特定的干扰肾脏排钾药物(如螺内酯、ACEI/ARB类药物)的患者,确实会引起血钾增高的风险增加。
所以,综上所述,
“
不管是“低钠盐”还是“高钠盐”,真正影响我们健康的其实是我们每天摄入的钠(包括看得见的钠——食盐和看不见的钠——饮料、面包等食物中含有的钠),控制我们的口味,选择新鲜多样化的清淡饮食,这才是护生保健康的根本。
吴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以及内分泌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