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声音是指听患者语气语言和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声响,以判断脏腑功能与病变性质的诊病方法。
肺主气,司呼吸,启动则有声,故肺为发声的动力。
喉是发声机关,声由喉出,其余部分则对声音起协调作用。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必由肾间动气上出于舌而后能发出声音。
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
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神宁,言语发声受心神支配等,均与发声有关。
而肠鸣之声则与胃的和降,肠的传导相关。
正常声音,是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又称“常声”。
具有发生自然,声调和畅,语言流畅,应答自如,言与意符等特点。
此为气血充盈,发声器官和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
一般男性多声低而浊,女性声高而清。
儿童声尖清脆,老年人浑厚低沉。
病变声音是指疾病反应在语声,语言及人体其他声响方面的变化。
一般来说,在正常生理变化范围之外以及个体差异以外的声音,均属病变声音。
发声主要是指患者在病变过程中说话的声音以及呻吟,惊呼等异常声响。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判断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性质及病情的轻重。
语声的辨别要注意语声的有无,语调的高低,强弱,清浊,锐钝,以及有无异常声响,以供辩证参考。
一般而言,凡语声高亢洪亮有力,声音连续者,多属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功能亢奋的表现;
语声低微细弱,声音断续而懒言者,多属阴证,虚证,寒证,多由禀赋不足,气血虚损所致。
又称声重,指发出的声音沉闷而不清晰或似有鼻音。多为外感风寒,或湿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宜,鼻窍不利所致。
声音嘶哑者为音哑,语而无声者为失音,古称为“喑”。
新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或因痰浊壅肺,肺气不宜,清肃失职所致,即所谓“金实不鸣”。
久病音哑或失音者,多属虚证,多因各种原因导致阴虚火旺,津亏肺损,或肺气不足,发声无力,致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
暴怒喊叫或持续高声宣讲,耗气伤阴,咽喉失润亦可导致。
若久病重病,突现语声嘶哑,多是脏器将绝之危象。
妇女妊娠后期出现音哑或失音者,称为妊娠失音,古称子喑多因胞胎阻碍肾之络脉,使肾精不能上荣于咽喉,一般分娩后即愈。
指患者突然发出的惊叫声。其声尖锐,表情惊恐者,多为剧痛或惊恐所致。
小儿发惊呼,多为受惊。
成人发出惊呼,除惊恐外,多属剧痛,或精神失常。
主要指患者语言的表达与应答能力有无异常,吐字的清晰程度等。
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谵语表现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往往伴有身热烦躁等,多属实证、热证。尤以急性外感热病多见,温病邪入心包或阳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郑声表现为神志昏沉,语言重复,低微无力,时断时续。多因心气大伤、神无所依而致,属虚证。
多见于疾病晚期,危重阶段。
独语表现为独自说话,喃喃不休,首尾不续,见人便止。多因心之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因痰浊内盛,上蒙心窍,神明被扰所致,属阴证。
常见于癫病,郁病。
错语表现为语言颠倒错乱,或言后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又称为“语言颠倒”,“语言错乱”。
多因肝郁气滞,痰浊内阻,心脾两虚所致。
狂言表现为精神错乱,语无伦次,喧扰妄动,烦躁不安等,主要见于狂证,俗称“武痴”、“发疯”。病人情绪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属阳证、热证。
多因痰火扰心、肝胆郁火所致。
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或吐字不清者,称为语蹇。
因习惯而成者,称为口吃,不属病态。病中语言蹇涩,每与舌强并见者。
多因风痰阻络所致,为中风之先兆或中风之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