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高考后一周到放榜后一周是“考后综合征”最易爆发时段,提醒考生注意饮食、睡眠、心理问题,别被“考后综合征”击倒。
指导专家:张天布
(陕西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 )
高考结束了,年轻学子们结束了高强度的备考冲刺和紧张的考场搏杀,应该特别注意“考后综合征”正在前方等待挑战你。
由于备试期间考生处于高压状态,心情紧张,生活作息、饮食各方面都是围绕考试安排的。从考试到放榜,压力急剧变化,考生难以调适,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一般来说,每年高考后考生会出现以下五类心境。
1.自责、沮丧。
发挥欠佳的学生不断懊悔,严重者沉浸在自责沮丧的情绪中不能自拔,情绪烦躁、抑郁,食欲差,睡眠质量差,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内,不愿见家人和亲戚朋友,不和同学聊微信,也不接听电话。
2.亢奋。
发挥较好或者考前心情过于压抑的考生,考后处于放松的状态,急于摆脱考前的“悲惨记忆”,给自己“找乐子”。有人每天早出晚归,忙于跟同学聚餐,唱 K,通宵泡吧、上网、打游戏,往往造成作息紊乱,出现失眠。
3.空虚迷茫。
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在考后第二天一早,依然坐到书桌前做模拟卷。备考期间生活规律,节奏紧张,奋斗的目标很明确。考后松弛下来,生活节奏变慢,一些同学可能因失去了奋斗目标而不知所措,感觉做什么都“无聊、没劲”。
4.焦虑。
多出现在放榜前,这种情况多见于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优等生,他们常担忧没考好,或者没有被理想的高校录取,表现为睡眠质量较差。
5.绝望。
有可能出现极端行为,伤害自己。
家长要告诉孩子,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终结。跟孩子谈心时莫纠缠于考试细节问题,而可以多问问孩子现在想做什么。
如果孩子只是想独自静处,可以跟其约定一个“闭关反思”的期限,到时间就要出来见人,在此期间,家长要用心观察考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异常信号”。比如考后一周孩子还精神疲惫,睡不醒,没食欲,不愿出门,或者平时很乖的孩子突然大声顶撞父母。
还有的孩子连续几天出现失眠、痛哭不止、胃口差、动辄发脾气、绝望冷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和人见面、交流,可能就不单纯是考后休整放松能解决的问题。建议家长要多开导,并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以免情况恶化。
对于亢奋型考生
要明白“放松不是放纵”。假期作息紊乱,会造成睡眠节律紊乱,甚至影响到大学入学后的作息习惯。
专家建议,娱乐宜有度,莫挑战危险指数过高、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娱乐活动,作息可以比备考期间稍晚一点,但不宜晨昏颠倒,尽量少熬通宵。
对于空虚型、焦虑型
考生是树立新目标,让自己忙起来,动起来,将注意力从考试结果上转移开。
此外,高考后的假期不是人生“放大假”,而只是高中到大学之间的一个非常“过渡期”。考生应尽快从考试的非常规状态回归健康生活的正常状态,为大学做好准备。
来源:陕西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