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四大法宝,牢记在心

立夏时节,虽说天气逐渐炎热,温度明显升高,但此时早晚仍比较凉,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

安徽省中医院急诊内科医生汪四海提醒,中医认为,“夏属火,其性热,通于心,主长养,暑邪当令”,“心主神明”,是指心在五行中属火,主管人的精神活动,火热之邪最容易损伤心,常导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头昏目眩、烦躁不安等症状,所以夏季宜注重“养心”。夏季养生,重在养心,四大法宝,分享如下

第一,心静自然凉

立夏后,天气逐渐炎热,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注重“心静自然凉”,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还可多做偏静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嵇康《养生论》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灾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强调了夏季养生之精神调养原则—“心静自然凉”。


第二,宜睡子午觉

进入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以接受天地的清明之气,特别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及充足的体力。按照中医养生的观念,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子时是晚 11 时至凌晨 1 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 11 时至下午 1 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在这两个时间段熟睡对人体有好处。尤其子时,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质量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子时也是中医的经脉运行到肝、胆的时间,此养肝的时间应该熟睡。如果因熬夜而错过了这个时间的睡眠,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表现为皮肤粗糙、黑斑、面色发黄等。午时“合阳”时间则要小寐,即使不能够睡觉,也应“入静”,使身体得以平衡过渡。睡子午觉还有几个注意事项 :天气再热也要在肚子上盖点东西;不要在风口的地方休息,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睡前最好不要吃太油腻的东西,也不要吃得太饱,否则,会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加重心血管病变。


第三,运动宜早晚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立夏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若运动过激,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立夏时节,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广播操等。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第四,食宜酸苦咸

   饮食调养,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夏属心)、五味(夏宜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能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其表,多食咸味以补心。故夏季饮食上最宜多食酸苦咸,如西红柿、苦瓜、苦菊、生菜、莴笋、百合、紫菜、海带等。

   从阴阳学角度分析,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曰:“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冻食之。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