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端午将至:注重养生防病、避瘟驱毒!



端午节正值仲夏时节,气温骤升,蛇虫繁殖,是疾病瘟疫高发期。端午又叫做“恶日”,有插菖蒲喝雄黄酒辟邪驱毒,并用艾草沐浴斋戒的习惯。古人设置端午节,是提醒大家注意养生防病、避瘟驱毒。



如今,端午节已成为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


“端午”过不好小心疾病找上你


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端午过后,天上的热气降于地面,地上的湿气往空气里蒸腾,湿热交织,最容易滋生病菌,酝酿各种邪气,使人生病。我们知道,“病”字含有一个“丙”,丙也属火,因此病跟火有着密切关系。端午是火热季节的开端;如有不慎,那么就是疾病的开端。



老祖宗
流传下来的端午养生术



◎ 粽子是解暑良“药”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人们都有吃粽子的风俗。这些除了跟风俗有关,还与健康养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粽子子本身就是药膳的一种。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称: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等功效。北方的粽子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是清热解暑的良药,糯米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赵志付说,粽子虽然味美,但不宜多食,老人和儿童过量吃粽子会导致消化不良,甚至引起肠梗阻等严重疾病。为避免消化不良,吃粽子的同时可以搭配蔬菜、水果,帮助肠、胃蠕动。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红豆粽和甜粽子不适合多吃。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大米粽或五谷粽;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过于油腻的肉粽和蛋黄粽,小口细嚼慢咽有助健康。


◎“午时茶”一年四季可防病


较常用的“节茶”有:菖蒲、艾叶、茵陈、车前草、鱼腥草、金银花藤等。如头痛感冒时,煲些艾叶喝下去;遇到暑湿,就用茵陈来治;而身体长疮或某个部位肿痛,则可煲些清热解毒的鱼腥草或半边莲来喝。


◎挂艾插蒲


艾草能避风寒湿邪,防瘴疟毒气,预防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辟秽开窍、宣气逐痰、解毒、杀虫的功效。西医研究发现,用鲜艾叶烟熏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喝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今还在流传,专家称雄黄酒并不宜私自调配饮用,因为它可能导致中毒。消化内科主任周秋涛认为,应该抛弃饮雄黄酒习俗,雄黄酒外用尚可。据介绍,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加热后经化学反应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砒霜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另外,砷化物还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


◎佩戴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传统香囊内有中药苍术、川芎、藿香、吴茱萸、艾叶、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白芷等。中医认为这几味中药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苍术等中药的挥发性成分能有效杀灭空气中悬浮的病原微生物,香囊中的药物散发出来的芳香气味能够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提高,SIgA具有较强的杀死病毒的能力。赵志付解释,小孩鼻黏膜上SIgA的含量较低,因此最适合佩挂。


◎洗佩兰浴


端午之后湿热渐盛,各种真菌、细菌大量繁殖,人体湿热出汗,空气中的过敏原增多,蚊虫活跃,日照增强。于是,各种皮炎、湿疹、手足癣、荨麻疹、白癜风等皮肤类疾病开始多发。将菖蒲、生艾叶、佩兰等香草混合,煎水洗澡,可以预防以上提及的皮肤病。

菊科的佩兰有香气,煎水沐浴有解热清暑、化湿健胃、止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预防感冒,防止蚊虫叮咬的作用。


◎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滚吃蛋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要驱五毒。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