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理事长科普:节气养生】养“收”之始在立秋


导读:

 今年8月7日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立秋是反映阴阳气机更替的八大重要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来临。立秋15天的三候为:“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时节,白昼仍热,夜间变凉。恰是一派“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的景象。

养“收”之始在立秋

作者/王茂泓

今年8月7日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立秋是反映阴阳气机更替的八大重要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来临。立秋15天的三候为:“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时节,白昼仍热,夜间变凉。恰是一派“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的景象。


立秋乃气候和气机不同步的一个独特节气,从气候看,立秋处中末伏时期,暑热更盛;从气机看,则由“夏长”转为“秋收”。故立秋养生,需考虑夏季的暑湿及秋季气机的收敛两个特点,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握。

 1、除湿务尽,兼顾健脾、防暑、酸收


立秋时节盛夏余热未消, 中医把这个阶段称之为“长夏”,长夏的主气是“湿”,此时“燥”气尚未当令,故气候仍以暑湿为主。

湿气通于脾,秋伤于湿,临床表现:

①立即发病,可出现腹泻、身体困重、乏力等症;

②不立即发病,湿邪伏于体内,至冬季则发生慢性咳嗽等病。

故《黄帝内经》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之说。所以,立秋当除湿务尽,湿除才能顺利地秋收乃至冬藏。

除湿方法:

①艾灸、三伏贴、刮痧、拔罐等;

食疗当首选薏苡仁、赤小豆、扁豆等;

③健脾祛内湿,山药亦当先。

内湿由脾所生,故除湿又需健脾。健脾山药为首选:

山药:健脾益胃,固肾益精,其色白,又入肺经,顺应秋收之机以补肺,是一食三得之佳品。

立秋还需防暑,不仅要防日光直晒的阳暑,更要防受凉所致暑热内闭的阴暑。此外,立秋气候虽多湿,但气机已在收敛,故应顺应此秋收之机,在祛湿健脾的同时,多食酸味水果,如葡萄、石榴、猕猴桃、苹果等。

2、山楂、椰汁、深呼吸,立秋三宝

立秋要为处暑后进一步的养收做好准备:

①首先要祛除身体的各种郁积,包括胃肠的积滞以及气血经脉的淤堵,那么,酸甜可口的山楂就堪当此任

山楂:味酸能收,还有消积、散瘀、化痰、清胃、防暑、增进食欲等功效,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人群尤为适宜,是为立秋一宝,但消化道溃疡患者不宜多食。

②再养秋收之气:秋收喝椰汁,可祛暑解渴、生津利尿、祛风、解毒,还有益气、润颜之功,为“养生第一果汁”。中医认为其秉寒水之气而能收,色白而能降,对于四季不分明的南方,尤为秋收之至宝

③深呼吸:秋天是养肺和养收的季节,肺主气司呼吸,深呼吸本身就可养肺和养收,所以《庄子》有“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的说法。多做深呼吸,配合手的动作做上下呼吸导引,不仅有利于秋收及养肺,而且可清除肺中浊痰废物,故为立秋之宝。

3、秋心为愁,“收获”对治


立秋阳气开始收敛,能量开始往地底收藏,而生命的体现就在于能量,没有能量的支持,所以秋天会落叶。人与自然相应,收敛类似于外在的失去,表现在情绪上就为“愁”,所以秋心为愁。立秋时节很容易愁闷伤感,偶尔的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发展下去就是悲。所以立秋要特别注意避免愁闷伤感,要及时予以对治排解。对治的方法主要有三:

①多接触大自然。秋天是美丽且收获的季节,美景最能调节情绪,这是以外在的“收获”对治能量失去的一种方法。

②早睡早起,加强日照和光照。早睡可保养人体的阳气,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收敛太过,以避肃杀之气。

③培养广泛的兴趣,以喜来对治。秋天身心收获多,情绪表现就为喜;若各方面收获寥寥,情绪表现多为愁或悲。所以立秋要多学习,多充实自己,收获越大,情绪调节能力越强。但要注意收敛神志,切忌过分追求,否则违背秋收之理,大喜则至大悲。  

养生一荐:

立秋除湿贴:

配方:据南怀瑾老先生方化裁,以艾叶3份、花椒1份、干姜1份,研末后敷于脐部,以胶布固定,睡前敷,早晨除去。

功效:补元除湿。

无过敏等不良反应者可长期使用。  

防暑除湿饮:

配方:乌梅3枚、薏苡仁50克、赤小豆20克、绿豆20克煎汤当茶饮。

功效:有防暑除湿之功。湿重者可同时在足三里穴作雷火灸。

 

(本文编辑:张颖微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简介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是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省科协主管的省一级中医药学会,以‘博采众长,发展中医,知行合一,服务社会’为理念,主要从事传统中医药的研究、教育、宣传、推广及开发等工作,吸收了一大批有志于传统中医药的优秀中医药人才,目前研究会及其临床基地为更好地使用传统中医药服务社会,致力于现代文明病及疑难病证的研究与治疗。

江西省传统中医中药研究会

联系方式:

电话:15870629583办公室

邮箱:Jxct2015@163.com

地址:江西·南昌  北京西路78号 包装大楼5楼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