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雄性的蝉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左河水
骄阳渐近暑徘徊,一夜生阴夏九来。
知了不知耕种苦,坐闲枝上唱开怀。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季,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肠道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夏至日,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
大连广誉远中医院专家指出,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旺,同时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保养。
运动调养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
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养生方法,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绿豆薏米莲子荷叶粥
【食材】绿豆30g,薏苡仁20g,莲子10g、荷叶半张,小米、粳米适量。
【做法】荷叶洗净后煎汤代水,薏苡仁、莲子洗净备用,绿豆洗净放入煎好的荷叶水中,武火烧开换文火焖煮40分钟左右,至酥烂后放入其他食材与米一起熬粥食用。
【功效】清热利湿、醒脾和胃。
西瓜翠衣荷叶汤
【食材】西瓜皮一张,净荷叶半张,麦冬15g,冰糖或蜂蜜适量。
【做法】西瓜皮、荷叶、麦冬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文火烧开后再煮半小时左右,然后过滤出汤汁,加入冰糖或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祛暑、生津止渴。
玉竹茶
【食材】玉竹10克。
【做法】将玉竹研为粗末,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服。
【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