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鹰乃祭鸟。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古人称之“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
三候,禾乃登。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大连广誉远中医院专家指出:“秋三月,肺气旺,肺属金,其味辛,金能克木,木属肝,其味酸,故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这就是说,处暑节气进食要以清热安神、防燥护阴为原则,如银耳、百合、莲子、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的就是贮存体内阳气。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秋季养生注意事项中指出,秋季尽量多开窗,使空气流动。
室内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氧含量。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
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
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
罗汉果茶
【食材】
罗汉果1个、菊花、枸杞、水适量。
【做法】
1.清水浸泡菊花和枸杞,罗汉果敲碎掰成小块备用。
2.将罗汉果连壳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煮沸2分钟即可关火。
3.用煮沸的罗汉果水冲入菊花枸杞即可。
【功效】
明目、降三高、健脑、养肝、降压。
莲子松仁玉米
【食材】
甜玉米半罐、莲子40粒、松子仁70克,黄瓜50克、枸杞30粒、色拉油40克、食盐适量、水淀粉小半碗、小葱10克、十三香适量、白糖20克。
【做法】
1.将莲子用凉水泡1小时以上,然后放入水中煮熟(几分钟就煮好了)捞出过凉水后控出水分备用。
2.枸杞用凉水泡软捞出。
3.黄瓜切成小丁,葱切成葱花。
4.锅烧热放一点点油润一下锅倒入松子仁,用小火将松子仁炒到微微变色,盛出备用。
5.再放入剩下的食用油烧热放入葱花、玉米、莲子、黄瓜、枸杞大火炒均匀。
6.放入炒好的松子仁和盐、十三香、白糖炒均匀后加入水淀粉炒匀即可。
【功效】
利尿消炎、降血压、降血脂、养心、防中风、防癌抗癌、防治结石。
西洋参鲍鱼汤
【食材】
鲍鱼200克、西洋参50克、水适量。
【做法】
1.鲍鱼壳,是著名的中药材——石决明,古书上又叫它千里光,有明目的功效,将鲍鱼肉及壳一起用水煮到沸腾。
2.再将鲍鱼肉和西洋参放置炖锅内炖1个小时左右,加入调料即可。
【功效】
活血、强身健体、促发育。
文本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