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无情,生命有情——让治疗更有温度
——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 方红主任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癌症治疗的目标除了治愈疾病、延长生命以外,对癌症患者及家庭心理和精神的全面关爱也越来越被重视。在“医患关系”愈加紧张的这样一个环境下,作为癌症病人可能面临更多的精神压力,做为肿瘤医生如何疏导患者心理,改善医患关系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如何让医学人文精神真正融入到癌症治疗当中?本期访谈我们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方红主任,为我们分享她在患者关怀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理念。
王:方主任您好,很荣幸能够请您和我们一起聊一聊患者关怀医患关系这一方面的话题,而且目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包括前段时间发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主任身上的悲剧,对于目前这种医患关系,您怎么看?
方:对于目前这种紧张关系,我们身处于这个行业中,还是很忧心的。我从医二十多年,在毕业以后刚开始做医生的时候,医患关系还是很好的,我们和大多数病人都是朋友,值班时会和病人聊天,相处的很愉快,病人对我们也特别信任。但是现在这种情况,的确让人很忧虑,这是整个社会都存在的问题,不只是某一家医院,所以这是不正常的现象,但我也相对比较理解,比如刚刚我的一个广东患者,在基层医院,入院出院时的症状诊断都没有变化,患者对这种诊疗肯定是不满意的,所以一方面原因可能是患者对目前基层医院的医疗环境不满意;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对于医生做科研不能正确的认识,觉得病人是小白鼠,会存在片面的看法,其实医生做科研是很正常的事,对于药物、医疗的认识是一个研究过程,因为有了科研,才能推动医学发展,所以这方面的观念还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再一方面,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它的宣传也会刻意的夸大一些对医生不利的言论,分析的也不够客观,相反正能量宣传的就比较少;其实任何行业都会存在一些矛盾,但因为医生这个职业面对的是人,所以更为特殊。关键还是要医生患者之间彼此信任,虽然社会环境普遍存在信任危机,但医患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还是很重要的,更利于就诊治疗。
王:方主任,因为您平时接触的都是肿瘤患者,尤其是癌症晚期的患者情绪可能会更激动一些,您在工作当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您会怎样安抚患者的情绪呢?
方:肯定会遇到。癌症会危及生命,而且很多患者诊断时的时机偏晚,所以一旦得了肿瘤,不论患者本人还是家属,都容易烦躁,思虑过重,脾气不好情绪易激动,是比较容易起冲突的一类人,所以作为肿瘤科的医生,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多一些爱心和理解体谅,态度和蔼,自己不要急躁,慢慢解释就会好很多,要尽量的听病人说,学会倾听,这样不容易发生争执,尤其是初诊的病人,要解释的多一些,诊疗的时间长一点,我工作二十多年几乎没有和病人发生过大的冲突,其实有个小技巧,面对初诊的病人我会和病人家属先沟通,了解一下病人的性格和情况,这样在面对患者时能够针对性的根据他的性格区别对待,比如较开明的患者,我可以直接一点跟他分析病情,但如果是内心比较想不开的呢,可能就要以鼓励为主。
王:现在对于肿瘤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越来越被重视,在这一方面,您平时是怎样做的呢,可不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
方:我们尽量去了解患者和家属的一些主要矛盾,总结起来一共有几类:一是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处于恐惧状态,很焦躁,这时候就深入浅出的给病人讲一些肿瘤知识,和治愈的手段和机会,给予相应的鼓励,尤其是治愈几率大的,讲清楚以后患者更容易配合;另一种无法治愈只能长期生存的,也要多举一些好的病例,而且要了解病人家里情况,有的病人焦虑是因为疾病,有的人可能是因为经济状况,所以对不同情况要给予不同的疏导。我们现在的姑息协会,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包括灵性关怀,比如患者没有实现的愿望,展示一下一生的成就等等,那我们会尽量的帮他们实现。
王:有的肿瘤科医生会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不敢和肿瘤患者做朋友,因为可能随时要面对这种失去的痛苦,方主任您从医这么多年是否有遇到过令您比较动容的事或者有很好的患者朋友?
方:在我最初做医生时,是不拒绝和患者做朋友的,那时候每天都在病房里,和很多肿瘤患者成为了朋友,虽然有的人会离去,我也很难过,但实际上还是希望和患者相处好。曾经有一个病人不到二十岁,年纪轻轻患病,但治疗效果较好,维持了十多年,这些年间一直和她相处的很好,而且这位患者每次到医院来也会去疏导其他的患者,做一些思想工作,和他们谈谈心,我们也会将她做一个好的例子去教育其他的病人。和病人相处的好,他们也会在很多方面帮助到医生,比如病人之间站在同等立场上,互相沟通起来也更顺畅。还有一个病人我印象也非常深,是位女老师,性格非常好,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期,她就主动说要给先生找一个好的伴侣,她认可的人她也更放心把先生交给这个人,希望她先生下半生能够幸福。所以有的病人挺伟大的,我们也会从她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品质,这位女老师和我关系非常好,在和她接触的四年时间里,一直相处的很愉快。虽然在最后会有遗憾,但在生前的时间里,我们会通过沟通交流,想各种办法让他们能够心情愉悦,尽量达成他们未完成的愿望,我觉得作为医生,有义务让患者在生前活的更好更开心一些。
王:方主任,和您认识以来一直觉得您是很平易近人的人,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呢?是因为您的这种性格还是在从医二十年间逐渐形成了这种性格?这期间有过动摇吗?
方:我选择这个职业和家庭环境与教育有一定关系,我父亲是军人,是很爱国爱党的一个人,觉悟非常高,我母亲是教师,也是乐于奉献的人,他们都是很正直很积极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我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选择类似的能够帮助到别人的职业,家里对我做医生也很支持。我天性随和,所以和病人一直相处的很好。这么多年基本没动摇过,唯一一点就是看到病人离去,自己却无法挽回,不能让自己想要救的人快乐的生活下去时,会觉得压力很大,那一段时间心理还是很纠结,而且医生确实是很辛苦的职业,没办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时间,但即使有这些多方面的因素,最后还是会坚持下来,医生这个职业于我是很有意义的,即使苦一点累一点,也会坚守最初的信念。
王:主任您在患者关怀方面一直做的特别好,也起到了带头作用,目前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可能还没有发展的很完善,主任您对未来患者关怀领域的建设有哪些建议呢?
方:的确,我们有了想法和规划以后,这个领域才能越做越好,所以我愿意在这方面尽自己的力量。像我们姑息协会,目前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一是态度方面,端正态度,不管外界环境怎么变,都保持着“让病人机体更健康,活的更有尊严更快乐”这个宗旨,时刻谨记着帮助患者这一初衷,路就不会走偏,也更坚定信念。二是希望媒体能够多做一些正面的宣传,也更多的普及临终关怀的概念,让人们提高这种认识,政府也能给予相应支持,建立临终关怀的医院,并形成一个体系,包括义工、志愿者、社会人士的响应和支持。我们也会从各个方面做一些宣传和活动去帮助患者。现在也有病人之间组成的抗癌协会、抗癌乐园等组织,大家在一起互相帮助也非常好。再有就是吸收一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让临终关怀领域能够更为规范,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随着访谈进入尾声,方主任也提出了她的一些期待,“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医学一个教条式的名言。在未来癌症治疗理念中,希望有更多的“帮助和安慰”,让治疗更有温度,做到全方面呵护患者健康。
本期专家简介
方红,北大医院肿瘤化疗科,主任
198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在北京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从事肿瘤的治疗工作。
1994年赴日本3年,于1996年12月协助创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化疗病房,现为北大医院肿瘤化疗科主任,擅长泌尿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等多种实体肿瘤的内科治疗,并在多年的治疗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肿瘤病人营养、止痛、姑息治疗、中医调养的多方面的知识。
目前是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会员、医学管理硕士、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姑息与康复分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分会委员、北京市抗癌协会姑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全国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